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大麦论文

农杆菌介导抗旱耐盐基因Avp1、FNR-Fld、OsSiz1对商用大麦品种的遗传转化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缩略 语表第12-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50页
    1 引言第13-15页
    2 植物抗旱耐盐机制的研究进展第15-28页
        2.1 干旱和盐碱化第15页
            2.1.1 干旱第15页
            2.1.2 盐碱化第15页
        2.2 植物生理形态结构的抗旱耐盐第15-17页
            2.2.1 根第16页
            2.2.2 茎第16页
            2.2.3 叶第16-17页
        2.3 气孔调节第17页
        2.4 渗透调节第17-21页
            2.4.1 无机渗透调节机制第17-18页
            2.4.2 有机渗透调节机制第18-21页
                2.4.2.1 甜菜碱第18-19页
                2.4.2.2 脯氨酸(Pro)第19页
                2.4.2.3 多元醇类第19-20页
                2.4.2.4 胺类第20页
                2.4.2.5 糖类第20-21页
        2.5 活性氧清除机制第21-22页
        2.6 离子区域化第22-23页
        2.7 蛋白调节第23-25页
            2.7.1 LEA蛋白第23-24页
            2.7.2 水通道蛋白(AQPs)第24页
            2.7.3 调渗蛋白(OSM)第24-25页
            2.7.4 热激蛋白(Hsp)第25页
        2.8 激素调节第25-26页
        2.9 光合途径的改变第26页
        2.10 转录因子调节第26-27页
        2.11 小RNA与胁迫响应第27-28页
    3 Avp1、FNR-Fld、OsSiz1 基因第28-37页
        3.1 Avp1 基因第28-31页
            3.1.1 H~+-PPase的结构第28-29页
            3.1.2 H~+-PPase的功能第29-30页
            3.1.3 Avp1 基因研究进展第30-31页
        3.2 FNR-Fld基因第31-33页
            3.2.1 FNR第31页
            3.2.2 Fld第31-32页
            3.2.3 FNR-Fld基因研究进展第32-33页
        3.3 OsSiz1 基因第33-37页
            3.3.1 SUMO化第33-36页
            3.3.2 SUMO化的功能第36页
            3.3.3 OsSiz1 基因研究进展第36-37页
    4 大麦转基因研究进展第37-48页
        4.1 大麦转基因方法第37-43页
            4.1.1 农杆菌介导法第38-41页
            4.1.2 基因枪法第41页
            4.1.3 激光微束穿刺法第41-42页
            4.1.4 花粉管通道法第42-43页
            4.1.5 其他方法第43页
        4.2 转基因技术在大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第43-48页
            4.2.1 抗病害第44-45页
            4.2.2 抗逆性第45-46页
            4.2.3 营养品质改良和增产第46页
            4.2.4 麦芽品质第46-47页
            4.2.5 饲用酶第47-48页
            4.2.6 外源重组活性蛋白第48页
    5 大麦转基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48-49页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9-50页
第二章 大麦组织培养和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与优化第50-6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0-54页
        1.1 供试大麦材料第50页
        1.2 培养基第50-51页
            1.2.1 幼胚培养基第50-51页
            1.2.2 成熟胚培养基第51页
        1.3 方法第51-53页
            1.3.1 幼胚接种第51-52页
            1.3.2 成熟胚接种第52-53页
            1.3.3 分化培养第53页
            1.3.4 再生第53页
            1.3.5 春化和移栽第53页
        1.4 数据统计方法第53-54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4-63页
        2.1 大麦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第54-55页
        2.2 ABA对大麦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55-60页
            2.2.1 ABA对大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55-58页
            2.2.2 ABA对大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58-60页
        2.3 接种方式对大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60-61页
        2.4 基因型对大麦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61-63页
            2.4.1 基因型对大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61-62页
            2.4.2 基因型对大麦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62-63页
    3 讨论第63-67页
        3.1 大麦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生第63-64页
        3.2 ABA对大麦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64-65页
        3.3 接种方式对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第65页
        3.4 基因型大麦对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第65-67页
第三章 农杆菌介导大麦幼胚的遗传转化第67-80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7-72页
        1.1 供试材料第67页
        1.2 培养基第67-69页
        1.3 转化载体第69页
        1.4 农杆菌介导大麦幼胚的转化方法第69-71页
            1.4.1 农杆菌活化和保存第69页
            1.4.2 幼胚接种第69-70页
            1.4.3 侵染和共培养第70-71页
            1.4.4 恢复培养第71页
            1.4.5 分化培养第71页
            1.4.6 再生第71页
            1.4.7 春化和移栽第71页
        1.5 数据统计方法第71-72页
    2 转基因T0代植株PCR检测第72-75页
        2.1 抗性再生苗DNA的提取第72-73页
            2.1.1 DNA提取的试剂第72页
            2.1.2 DNA提取的步骤第72-73页
        2.2 引物第73页
        2.3 电泳缓冲液第73-74页
        2.4 PCR检测体系第74页
        2.5 PCR反应条件第74-75页
    3 结果与分析第75-78页
        3.1 农杆菌介导大麦幼胚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75-76页
        3.2 大麦品种对幼胚遗传转化的影响第76-78页
    4 讨论第78-80页
第四章 农杆菌介导大麦成熟胚的遗传转化第80-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0-83页
        1.1 供试材料第80页
        1.2 培养基第80-81页
        1.3 转化载体第81页
        1.4 农杆菌介导大麦的转化方法第81-83页
            1.4.1 农杆菌活化和保存第81页
            1.4.2 成熟胚接种第81-82页
            1.4.3 侵染和共培养第82-83页
            1.4.4 恢复培养第83页
            1.4.5 分化培养第83页
            1.4.6 再生第83页
            1.4.7 春化和移栽第83页
        1.5 数据统计方法第83页
    2 转基因T0代植株PCR检测第83-8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84-87页
        3.1 农杆菌介导大麦成熟胚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84-86页
        3.2 大麦品种对成熟胚遗传转化的影响第86-87页
    4 讨论第87-8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9-92页
    1 总结第89-90页
    2 展望第90-92页
参考文献第92-112页
附录第112-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站街煤矿矿井瓦斯防治及利用
下一篇:工程技术人员英语课堂参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