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1 早期阶段 | 第12-13页 |
1.2.1.2 深入研究阶段 | 第13页 |
1.2.1.3 发展阶段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2.1 关于职业倦怠的研究 | 第14-15页 |
1.2.2.2 关于公务员职业倦怠研究 | 第15-17页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相关概念 | 第20页 |
2.1.1 职业倦怠的内涵 | 第20页 |
2.1.2 乡镇公务员的界定 | 第20页 |
2.2 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2.1 职业倦怠三维度理论 | 第20-21页 |
2.2.2 资源保存理论 | 第21-22页 |
2.2.3“人—职”匹配模型理论 | 第22-24页 |
3 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调查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 第24-39页 |
3.1 W县乡镇公务员概况 | 第24-26页 |
3.1.1 W县乡镇公务员基本情况 | 第24-25页 |
3.1.2 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现状 | 第25-26页 |
3.2 调查方案的设计 | 第26-27页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6页 |
3.2.2 职业倦怠量表的选取和计分说明 | 第26-27页 |
3.2.3 访谈方案设计 | 第27页 |
3.3 调查工作的实施 | 第27-32页 |
3.3.1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27-32页 |
3.3.2 个案访谈 | 第32页 |
3.4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2-39页 |
3.4.1 信度分析 | 第32-34页 |
3.4.2 效度分析 | 第34-39页 |
4 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调查结果分析 | 第39-60页 |
4.1 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程度总体分析 | 第39-42页 |
4.1.1 情绪耗竭得分分析 | 第40-41页 |
4.1.2 疏离感得分分析 | 第41页 |
4.1.3 自我效能感得分分析 | 第41-42页 |
4.2 基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差异分析 | 第42-51页 |
4.2.1 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42-44页 |
4.2.2 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年龄差异分析 | 第44-45页 |
4.2.3 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婚姻状况差异分析 | 第45-46页 |
4.2.4 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文化程度差异分析 | 第46-48页 |
4.2.5 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工作年限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4.2.6 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级别差异分析 | 第49-51页 |
4.3 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成因调查结果分析 | 第51-60页 |
4.3.1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4.3.2 访谈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4.3.3 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成因分析 | 第54-60页 |
4.3.3.1 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个人层面原因 | 第54-56页 |
4.3.3.2 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组织层面原因 | 第56-58页 |
4.3.3.3 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社会层面原因 | 第58-60页 |
5 化解W县乡镇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 第60-66页 |
5.1 基于乡镇公务员个人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60-61页 |
5.2 基于乡镇政府组织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61-64页 |
5.3 基于社会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