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9页 |
1.1 观赏渔业 | 第9-11页 |
1.1.1 观赏渔业概述 | 第9页 |
1.1.2 我国观赏渔业的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1.1.3 世界观赏渔业概况 | 第10页 |
1.1.4 发展观赏渔业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1.2 鳅科鱼类的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2.1 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 第11页 |
1.2.2 饲养管理 | 第11-12页 |
1.2.3 鳅科分类 | 第12页 |
1.2.4 鳅科鱼类胚胎发育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5 鳅科鱼类人工繁殖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三间鼠鱼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1.3.1 形态特性 | 第14页 |
1.3.2 生活习性及食性 | 第14-15页 |
1.4 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 | 第15-17页 |
1.4.1 技术简介 | 第15-16页 |
1.4.2 常用催产药物及功能 | 第16-17页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 三间鼠鱼的亲鱼培育技术的研究 | 第19-20页 |
2.1.1 三间鼠鱼的亲鱼来源 | 第19页 |
2.1.2 培育方法 | 第19页 |
2.1.3 试验饵料分组 | 第19页 |
2.1.4 试验所需仪器及试剂 | 第19-20页 |
2.1.5 日常管理 | 第20页 |
2.1.6 样本采集 | 第20页 |
2.2 人工催产 | 第20-22页 |
2.2.1 亲鱼挑选及雌雄鉴别 | 第20页 |
2.2.2 日常管理 | 第20-21页 |
2.2.3 催产条件 | 第21页 |
2.2.4 催产药物 | 第21页 |
2.2.5 催产试验设计 | 第21页 |
2.2.6 注射方法 | 第21-22页 |
2.2.7 人工受精 | 第22页 |
2.2.8 亲鱼产后护理 | 第22页 |
2.3 受精卵人工孵化 | 第22-23页 |
2.3.1 孵化用水 | 第22页 |
2.3.2 受精卵出膜及初孵仔鱼转移 | 第22页 |
2.3.3 受精卵孵化记录观察 | 第22-23页 |
2.3.4 不同温度对三间鼠鱼受精卵孵化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23页 |
2.3.5 不同pH对三间鼠鱼受精卵孵化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23页 |
2.4 探索三间鼠鱼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 第23-25页 |
2.4.1 不同温度对三间鼠鱼仔鱼发育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2 不同pH对三间鼠鱼仔鱼发育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 第24-25页 |
3 研究结果 | 第25-37页 |
3.1 亲鱼培育情况 | 第25-26页 |
3.2 人工催产情况 | 第26-29页 |
3.2.1 效应时间 | 第26-27页 |
3.2.2 催产率 | 第27-28页 |
3.2.3 产卵数及受精率 | 第28-29页 |
3.3 胚胎发育情况 | 第29-34页 |
3.3.1 胚胎发育观察 | 第29-30页 |
3.3.2 温度对三间鼠鱼受精卵孵化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3 pH对三间鼠鱼受精卵孵化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31-34页 |
3.4 苗种培育情况 | 第34-37页 |
3.4.1 温度对三间鼠鱼仔鱼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2 pH对三间鼠鱼仔鱼生长的影响 | 第35-37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37-40页 |
4.1 亲鱼培育 | 第37页 |
4.2 人工催产 | 第37页 |
4.3 受精卵孵化 | 第37-38页 |
4.3.1 三间鼠鱼胚胎发育 | 第37页 |
4.3.2 温度对三间鼠鱼受精卵孵化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37-38页 |
4.3.3 pH对三间鼠鱼受精卵孵化及胚胎发育的影响 | 第38页 |
4.4 苗种培育 | 第38-40页 |
4.4.1 温度对三间鼠鱼仔鱼生长的影响 | 第38页 |
4.4.2 pH对三间鼠鱼仔鱼生长的影响 | 第38-39页 |
4.4.3 苗种养殖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39-40页 |
5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49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 第49-51页 |
作者简历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