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1.1 低温驯化的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低温驯化的概念 | 第12-13页 |
1.1.2 低温驯化的形成 | 第13页 |
1.1.3 低温驯化对越冬植物的意义 | 第13-14页 |
1.2 叶绿素荧光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对低温的响应 | 第14-18页 |
1.2.1 叶绿素荧光的发展、原理及应用 | 第14-15页 |
1.2.2 叶绿素荧光特性对低温响应 | 第15-16页 |
1.2.3 植物抗氧化酶活性对低温的响应 | 第16-18页 |
1.3 外源ABA对植物的影响 | 第18-20页 |
1.3.1 外源ABA研究进展 | 第18页 |
1.3.2 外源ABA对低温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3 外源ABA对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 光合结构及叶绿素结合蛋白基因 | 第20-21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2.1 试验材料及种植 | 第22页 |
2.2 试验设计和取材 | 第22-23页 |
2.3 试验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2.3.1 试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2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4 试验方法 | 第24-28页 |
2.4.1 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检测 | 第24页 |
2.4.2 分光光度法测定色素含量 | 第24-25页 |
2.4.3 硫代巴比妥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 | 第25页 |
2.4.4 氮蓝四唑(NBT)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25页 |
2.4.5 愈创木酚法测定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 | 第25-26页 |
2.4.6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测定 | 第26-27页 |
2.4.7 Real-Time PCR | 第27-28页 |
2.5 数据记录及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2.6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6页 |
3.1 大田自然降温与室内模拟低温驯化对叶绿素荧光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7页 |
3.1.1 低温驯化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30-32页 |
3.1.2 低温驯化对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2-34页 |
3.1.3 低温驯化对冬小麦MDA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3.1.4 低温驯化对冬小麦SOD活性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5 低温驯化对冬小麦POD活性的影响 | 第35页 |
3.1.6 低温驯化对冬小麦APX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1.7 TaCBP3、TaCBP5和TaNPQ4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36-37页 |
3.2 外源ABA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37-46页 |
3.2.1 外源ABA对冬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 | 第37-40页 |
3.2.2 外源ABA对冬小麦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3.2.3 外源ABA对冬小麦MDA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2.4 外源ABA对冬小麦SOD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5 外源ABA对冬小麦POD活性的影响 | 第43页 |
3.2.6 外源ABA对冬小麦APX酶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2.7 外源ABA对TaCBP3、TaCBP5和TaNPQ4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44-46页 |
4 讨论 | 第46-50页 |
4.1 冬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对低温驯化的响应 | 第46-47页 |
4.2 抗氧化酶活性与叶绿素相关蛋白基因对低温驯化的响应 | 第47-48页 |
4.3 冬小麦叶绿素荧光特性对外源ABA的响应 | 第48页 |
4.4 抗氧化酶及TaCBP3、TaCBP5、TaNPQ4对外源ABA的响应 | 第48-49页 |
4.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9页 |
4.6 下一步工作展望 | 第49-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9页 |
附录:常用试剂成分与配制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