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 | 第9-16页 |
一、产业集群经典理论综述 | 第10-13页 |
二、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模式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三、当前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模式研究不足之处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16页 |
第四节 贡献和不足 | 第16-17页 |
一、主要贡献 | 第16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工业设计产业集群的理论分析 | 第17-26页 |
第一节 工业设计定义 | 第17-21页 |
一、国际定义 | 第17-20页 |
二、国内定义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工业设计产业集群主要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一、创造性强 | 第21-22页 |
二、产业联系紧密 | 第22-23页 |
三、环境互动性强 | 第23页 |
第三节 三维动态理论模型 | 第23-26页 |
一、原型模型及模型提出 | 第23-24页 |
二、工业设计产业集群的三维动态理论模型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上海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化发展3.0分析 | 第26-40页 |
第一节 上海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化发展空间维度分析 | 第26-30页 |
一、集群1.0阶段:园区形态 | 第28-29页 |
二、集群2.0阶段:街区形态 | 第29-30页 |
三、集群3.0阶段:城区形态 | 第30页 |
第二节 上海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化发展产业维度分析 | 第30-34页 |
一、集群1.0阶段:要素扎堆 | 第32页 |
二、集群2.0阶段:产业链条 | 第32-33页 |
三、集群3.0阶段:产业品牌 | 第33-34页 |
第三节 上海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化发展政策维度分析 | 第34-40页 |
一、集群1.0阶段:产业扶持政策 | 第35-36页 |
二、集群2.0阶段:经济系统政策 | 第36-37页 |
三、集群3.0阶段:社会环境政策 | 第37-40页 |
第四章 上海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典型模式分析 | 第40-47页 |
第一节 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 | 第40-41页 |
第二节 上海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分析 | 第41-42页 |
第三节 上海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化发展典型模式 | 第42-47页 |
一、"技术创新型"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模式 | 第42-44页 |
二、"平台集成型"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模式 | 第44-45页 |
三、"三区联动型"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模式 | 第45-47页 |
第五章 上海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模式案例分析 | 第47-60页 |
第一节 "技术创新型"工业设计产业集群——张江高科技园区 | 第47-52页 |
一、集群1.0阶段 | 第47-48页 |
二、集群2.0阶段 | 第48-50页 |
三、集群3.0阶段 | 第50-52页 |
第二节 "平台集成型"工业设计产业集群——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 | 第52-55页 |
一、集群1.0阶段 | 第52-53页 |
二、集群2.0阶段 | 第53-54页 |
三、集群3.0阶段 | 第54-55页 |
第三节 "三区联动型"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模式——江南智造创意产业集聚区 | 第55-60页 |
一、集群1.0阶段 | 第56-57页 |
二、集群2.0阶段 | 第57-58页 |
三、集群3.0阶段 | 第58-60页 |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60-63页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第二节 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1页 |
第三节 政策建议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