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与中东部八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比较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2-24页 |
1.3.1 创新系统理论 | 第12-15页 |
1.3.2 创新型城市理论 | 第15-23页 |
1.3.3 城市创新与创新型城市的关系 | 第23-24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5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25-26页 |
2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涵及关键要素分析 | 第26-32页 |
2.1 创新型城市建设内涵与特征 | 第26-27页 |
2.1.1 内涵 | 第26-27页 |
2.1.2 特征 | 第27页 |
2.2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构成要素分析 | 第27-32页 |
2.2.1 经济发展能力 | 第28-29页 |
2.2.2 科技发展能力 | 第29-30页 |
2.2.3 社会服务能力 | 第30-31页 |
2.2.4 低碳发展能力 | 第31-32页 |
3 合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 | 第32-37页 |
3.1 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 第32-33页 |
3.2 科技发展基础扎实雄厚 | 第33-35页 |
3.3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 第35页 |
3.4 社会公共服务有力支撑 | 第35-37页 |
4 合肥与八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证分析 | 第37-44页 |
4.1 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37-38页 |
4.2 评价方法与模型 | 第38-39页 |
4.3 数据来源和指标处理 | 第39-40页 |
4.4 评价过程 | 第40-44页 |
5 合肥与八城市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动态比较 | 第44-53页 |
5.1 综合创新能力比较 | 第44-45页 |
5.2 经济发展能力比较 | 第45-47页 |
5.3 科技发展能力比较 | 第47-48页 |
5.4 社会服务能力比较 | 第48-50页 |
5.5 低碳发展能力比较 | 第50-51页 |
5.6 实证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6 政策建议 | 第53-60页 |
6.1 继续发挥科研创新优势 | 第53-56页 |
6.1.1 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 第53-54页 |
6.1.2 提高官产学研合作水平 | 第54-55页 |
6.1.3 推进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 第55页 |
6.1.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 第55-56页 |
6.2 多渠道提升政府总体服务水平 | 第56-58页 |
6.2.1 转变政府服务创新型城市的理念 | 第56页 |
6.2.2 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 | 第56-57页 |
6.2.3 加强财税支持力度 | 第57-58页 |
6.3 改善创新的综合环境 | 第58-60页 |
6.3.1 培养创新文化氛围 | 第58页 |
6.3.2 重视低碳发展建设和综合绩效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