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2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2 系杆拱桥桥式和吊杆、系杆构造 | 第12-16页 |
1.2.1 中、下承式拱桥的力学特性 | 第12-13页 |
1.2.2 系杆拱桥吊杆的受力状态 | 第13页 |
1.2.3 吊杆的布置形式 | 第13-15页 |
1.2.4 系杆拱桥系杆的构造和布置形式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1页 |
1.3.1 桥梁拉索的使用情况与破断拆换费用讨论 | 第16-17页 |
1.3.2 吊杆破坏的主要原因 | 第17-19页 |
1.3.3 吊杆改进措施 | 第19-21页 |
1.3.4 桥梁吊杆的现行安全性措施及研究 | 第21-22页 |
1.3.5 拱桥吊杆的破损安全研究 | 第22-3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吊杆体系对系杆拱桥受力特性的影响研究 | 第32-68页 |
2.1 平行双吊杆体系和斜交叉吊杆体系 | 第32页 |
2.2 Midas建模过程 | 第32-38页 |
2.2.1 柔性系杆刚性拱体系拱桥实例简介 | 第32-38页 |
2.3 三种吊杆体系的系杆拱桥在恒载作用下的受力对比 | 第38-50页 |
2.3.1 拱脚反力的比较 | 第39-41页 |
2.3.2 吊杆受力的比较 | 第41-44页 |
2.3.3 横梁受力的比较 | 第44-46页 |
2.3.4 拱肋受力的比较 | 第46-50页 |
2.3.5 本节小结 | 第50页 |
2.4 三种吊杆体系的系杆拱桥在车道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对比 | 第50-61页 |
2.4.1 吊杆轴力的影响线比较 | 第51-54页 |
2.4.2 吊杆受力的比较 | 第54-56页 |
2.4.3 横梁受力的比较 | 第56-57页 |
2.4.4 拱肋受力的比较 | 第57-61页 |
2.4.5 本节小结 | 第61页 |
2.5 三种吊杆体系的系杆拱桥的变形对比 | 第61-63页 |
2.6 三种吊杆体系的系杆拱桥的动力模态对比 | 第63-67页 |
2.6.1 振型比较 | 第63-64页 |
2.6.2 结构冗余度比较 | 第64-6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三章 基于破损安全思想的系杆拱桥吊杆寿命分析 | 第68-80页 |
3.1 损伤累计理论 | 第68-70页 |
3.1.1 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 第68-70页 |
3.2 S-N曲线 | 第70-71页 |
3.3 荷载谱 | 第71-72页 |
3.4 应力谱 | 第72页 |
3.5 吊杆疲劳寿命估算 | 第72-78页 |
3.5.1 建立吊杆1a、吊杆1b的疲劳应力谱 | 第72-75页 |
3.5.2 吊杆1a、吊杆1b在周期变幅交变应力下的疲劳寿命估算. | 第75-77页 |
3.5.3 系杆拱桥所有吊杆的疲劳寿命估算 | 第77-78页 |
3.6 斜交叉吊杆体系的系杆拱桥的吊杆疲劳寿命差问题 | 第78-79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四章 吊杆断裂时系杆拱桥的破损安全分析 | 第80-118页 |
4.1 Abaqus模型的简要建立过程 | 第80-84页 |
4.1.1 部件的建立 | 第80-81页 |
4.1.2 属性的建立 | 第81页 |
4.1.3 材料阻尼的确定 | 第81-84页 |
4.1.4 分析步的建立 | 第84页 |
4.1.5 全桥模型图 | 第84页 |
4.2 端部单根短吊杆破断下系杆拱桥破损安全性动力分析结果 | 第84-96页 |
4.2.1 吊杆1a的断裂时间为0.2s | 第85-90页 |
4.2.2 吊杆1a的断裂时间为0.01s | 第90-96页 |
4.2.3 本节小结 | 第96页 |
4.3 加小纵梁的情况下端部单根短吊杆破断下系杆拱桥破损安全性动力分析结果 | 第96-108页 |
4.3.1 吊杆1a的断裂时间为0.2s | 第97-103页 |
4.3.2 吊杆1a的断裂时间不0.01s | 第103-108页 |
4.3.3 本节小结 | 第108页 |
4.4 两种不同吊杆体系的系杆拱桥的破损安全性动力分析结果对比 | 第108-115页 |
4.4.1 剩余吊杆在冲击作用下达到的拉应力最大值 | 第109-111页 |
4.4.2 剩余吊杆在冲击作用下达到的应力增大系数 | 第111-112页 |
4.4.3 横梁在冲击作用下达到的最大位移和最大位移增量 | 第112-115页 |
4.4.4 本节小结 | 第115页 |
4.5 主吊杆与安全吊杆的截面积的合理选取 | 第115-11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0页 |
5.1 结论 | 第118-119页 |
5.2 展望 | 第119-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