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论文

制造业一线员工“过劳”研究--企业微观层面的阐释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9-1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页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9-11页
        1.2.1“过劳死”所带来的损失巨大第9-10页
        1.2.2 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变革已迫在眉睫第10-11页
        1.2.3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3.1 文献研究法第11页
        1.3.2 经济学模型分析法第11页
        1.3.3 实证研究法第11-12页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2-13页
    1.5 本文的创新性尝试第13-15页
        1.5.1 尝试界定“过劳”相关概念第13页
        1.5.2 尝试运用效用这一经济学工具对“过劳”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第13-14页
        1.5.3 尝试得出“过劳”形成机理第14-15页
2 文献述评和概念界定第15-32页
    2.1 文献述评第15-28页
        2.1.1 萌芽期——“过劳死”研究起步于医学领域第16-18页
        2.1.2 逐步成长期——“过劳死”相关研究学科和范围的扩大第18-21页
        2.1.3 快速发展期——“过劳”多学科、多对象、宽范畴研究加强第21-28页
    2.2 概念界定第28-32页
        2.2.1 一线员工第28-29页
        2.2.2 过劳第29页
        2.2.3 过度劳动第29-30页
        2.2.4 过劳与工作倦怠第30-32页
3 “过劳”的经济学分析第32-39页
    3.1 经济学视角下的“过劳”涵义第32页
    3.2 劳动效用的引入第32-33页
    3.3 “过劳”的效用分析第33-39页
        3.3.1 员工投入的等效用曲线第34-35页
        3.3.2 员工投入的预算约束线第35页
        3.3.3 员工投入的效用最大化第35-37页
        3.3.4 “过劳”形成的效用分析第37-39页
4 制造业一线员工“过劳”实证研究第39-66页
    4.1 理论基础与假设第39-41页
        4.1.1 生态学模式理论第39页
        4.1.2 工作要求——资源理论第39-40页
        4.1.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40页
        4.1.4 理论假设第40-41页
    4.2 制造业一线员工“过劳”实证研究设计第41-46页
        4.2.1 调研目的第41页
        4.2.2 调研对象第41-42页
        4.2.3 调研工具第42-46页
        4.2.4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第46页
    4.3 制造业一线员工“过劳”方差分析第46-50页
        4.3.1 不同产品制造业一线员工“过劳”差异的方差分析第46-47页
        4.3.2 不同性别一线员工“过劳”差异的方差分析第47页
        4.3.3 不同年龄段一线员工“过劳”差异的方差分析第47-48页
        4.3.4 不同教育程度一线员工“过劳”差异的方差分析第48-49页
        4.3.5 不同婚姻状况一线员工“过劳”差异的方差分析第49-50页
        4.3.6 不同收支比一线员工“过劳”差异的方差分析第50页
    4.4 制造业一线员工“过劳”程度统计分析第50-51页
    4.5 不同工作时间一线员工的“过劳”状况分析第51-54页
        4.5.1 一线员工工作时间统计分析第51-52页
        4.5.2 一线员工工作时间对“过劳”程度的影响分析第52-54页
    4.6 一线员工工作投入效用分析第54-61页
        4.6.1 一线员工工作投入效用因子旋转结果分析第56-57页
        4.6.2 一线员工生存需求满足程度的效用分析第57-58页
        4.6.3 一线员工安全需求满足程度的效用分析第58-59页
        4.6.4 一线员工来自社交需求满足程度的效用分析第59页
        4.6.5 一线员工尊重和爱的需要满足程度效用分析第59-60页
        4.6.6 一线员工自我实现需要满足程度的效用分析第60-61页
    4.7 一线员工“过劳”与工作投入效用的线性回归分析第61-63页
        4.7.1 回归模型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确定第61页
        4.7.2 “过劳”与工作投入效用指标的回归模型的建立和回归分析结果第61-63页
    4.8 结论与探讨第63-66页
5 结论和建议第66-70页
    5.1 结论第66-67页
        5.1.1 对“过劳”定义进行了界定第66页
        5.1.2 运用经济学模型对“过劳”的成因进行分析第66页
        5.1.3 建立工作投入效用测量指标体系第66-67页
        5.1.4 制造业一线员工“过劳”可能的形成路径第67页
    5.2 建议第67-70页
        5.2.1 企业终将承担“过劳”所带来的损失第67-68页
        5.2.2 避免工作时间的过度延长第68-69页
        5.2.3 从企业管理微观层面来提高一线员工工作效用第69-70页
6 本文的不足和展望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附录第75-78页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第78-79页
后记第79-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本形态嬗变与文学观念更新研究
下一篇:烧结NdFeB永磁晶界结构和晶界相调控及其对性能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