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

文本形态嬗变与文学观念更新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绪论第11-16页
    一、问题缘起第11页
    二、研究现状综述第11-14页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第14-16页
第一章 文本形态与文学观念的历时考辩第16-28页
    一、文本形态、文学观念的基本认识第16-21页
        (一)概念解读第16-19页
        (二)文本形态与文学观念的关联第19-21页
    二、文本形态与文学观念的嬗变第21-28页
        (一)口语文本与重抒情的文学观念第21-23页
        (二)可读文本与重诗意的文学观念第23-24页
        (三)大众媒介文本与重消费娱乐的文学观念第24-25页
        (四)多媒介文本与重感性直观的文学观念第25-28页
第二章 文本形态变化与文学本质论争第28-36页
    一、文学本质大讨论的历史演变第28-31页
        (一)“文质”之争第28-29页
        (二)“诗意”、“灵韵”之争第29-31页
        (三)“文学终结”论争第31页
    二、文学本质论问题再探究第31-36页
        (一)大讨论的反思—— 文学审美性的坚守第31-33页
        (二)再探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之争第33-36页
第三章 文本形态变化与文学泛化、扩容与文学性第36-44页
    一、文学泛化、扩容的新境遇第36-40页
        (一)消费社会与文学的泛化、扩容第36-37页
        (二)媒介时代文学泛化、扩容景观第37-40页
    二、文学性——文学泛化与扩容中的坚守第40-44页
        (一)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学性第40-41页
        (二)再探“文学性”问题第41-44页
第四章 文学在现世的灵魂救赎第44-49页
    一、文本形态视觉化与“语图之争”第44-46页
        (一)语本文学与图本文学的现实处境第44-45页
        (二)“语图之争”:文学的生存路径第45-46页
    二、再探“文学终结”,展望文学前景第46-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致谢第55-56页
作者简介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市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城区为例
下一篇:制造业一线员工“过劳”研究--企业微观层面的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