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绿原酸 | 第13-14页 |
1.1.1 绿原酸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1.1.2 绿原酸的生理活性 | 第13-14页 |
1.1.3 绿原酸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 脂质体 | 第14-16页 |
1.2.1 脂质体组成与结构 | 第14页 |
1.2.2 脂质体的特性 | 第14-15页 |
1.2.3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 第15-16页 |
1.2.4 脂质体包埋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 选题来源、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1 选题来源 | 第16页 |
1.3.2 选题意义 | 第16-17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绿原酸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及其物理性质 | 第18-29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18-19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2.2.2 仪器与设备 | 第18-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1页 |
2.3.1 绿原酸样品制备 | 第19页 |
2.3.2 绿原酸标线的测定方法 | 第19页 |
2.3.3 包埋率、有效载量和保留率的测定方法 | 第19页 |
2.3.4 脂质体粒径、电位及电镜测定方法 | 第19页 |
2.3.5 绿原酸纳米脂质体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19-20页 |
2.3.6 不同处理对绿原酸(95%)脂质体包埋率和有效载量的影响 | 第20页 |
2.3.7 绿原酸脂质体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20-21页 |
2.3.8 紫外光谱分析 | 第21页 |
2.3.9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1-27页 |
2.4.1 绿原酸纳米脂质体制备方法的比较 | 第21页 |
2.4.2 绿原酸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 第21-24页 |
2.4.3 绿原酸脂质体制备工艺的优化 | 第24-26页 |
2.4.4 脂质体粒径、电位及电镜图 | 第26-27页 |
2.4.5 紫外光谱分析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绿原酸纳米脂质体的稳定性研究 | 第29-35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仪器与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2.2 仪器与设备 | 第29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3.3.1 绿原酸脂质体的制备 | 第29-30页 |
3.3.2 热稳定性 | 第30页 |
3.3.3 贮藏稳定性 | 第30页 |
3.3.4 碱性稳定性 | 第30页 |
3.3.5 PH稳定性 | 第30页 |
3.3.6 光稳定性 | 第3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3页 |
3.4.1 热稳定性分析 | 第30-31页 |
3.4.2 贮藏稳定性分析 | 第31-32页 |
3.4.3 碱性稳定性分析 | 第32页 |
3.4.4 PH稳定性分析 | 第32-33页 |
3.4.5 光稳定性分析 | 第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绿原酸纳米脂质体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 第35-43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5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4.2.2 仪器与设备 | 第3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4.3.1 绿原酸纳米脂质体的制备 | 第35-36页 |
4.3.2 绿原酸脂质体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的研究 | 第36页 |
4.3.3 绿原酸脂质体对FE3+还原能力的研究 | 第36页 |
4.3.4 绿原酸脂质体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的研究 | 第36-3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4.4.1 绿原酸脂质体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分析 | 第37-38页 |
4.4.2 绿原酸脂质体的FE3+还原能力分析 | 第38-39页 |
4.4.3 绿原酸脂质体清除羟自由基(·OH)能力分析 | 第39-4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5.1 结论 | 第43页 |
5.2 展望 | 第43页 |
5.3 烟草绿原酸高值化利用前景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