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人转与新型二人转的对比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二人转的起源 | 第12-14页 |
一、单源说 | 第12-13页 |
(一) 莲花落起源说 | 第12页 |
(二) 大秧歌起源说 | 第12-13页 |
(三) 萨满起源说 | 第13页 |
二、双源说与多源说 | 第13-14页 |
第二章 传统二人转的发展与演变 | 第14-19页 |
一、自娱娱人的原生态时期 | 第14-15页 |
二、“红高粱唱手”到“四季青唱手”时期 | 第15-16页 |
三、高压下的抗争 | 第16页 |
四、复苏与繁荣 | 第16页 |
五、新时期下的二人转 | 第16-19页 |
(一) 三改时期 | 第16-18页 |
(二)改革开放后期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新型二人转演出形态 | 第19-27页 |
一、传统唱段的大力削弱 | 第19-20页 |
二、说口比例大幅提高 | 第20-24页 |
(一)内容更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 | 第22页 |
(二)专口比例减少,零口比例增多,成口趋向相声化 | 第22-23页 |
(三)“脏口”“粉口”也按一定比例存在 | 第23-24页 |
三、扮相的时尚夸张 | 第24-25页 |
四、舞蹈的多元化 | 第25页 |
五、绝活的刺激多样化 | 第25-27页 |
第四章 万变不离其宗的二人转 | 第27-28页 |
一、“一旦一丑”的基本构架没变 | 第27页 |
二、娱乐的主题精髓没变 | 第27-28页 |
第五章 二人转发展之我见 | 第28-31页 |
一、不能真实反映当今东北人民的生活 | 第28页 |
二、个别内容庸俗 | 第28-29页 |
三、丑角艺术不是丑陋 | 第29页 |
四、创作枯萎,好作品无人演 | 第29-30页 |
五、娱乐性趣味取代教化性主题 | 第30-31页 |
结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后记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