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1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三、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流域生态补偿概述 | 第11-16页 |
第一节 流域生态补偿的界定 | 第11-13页 |
一、流域的概念 | 第11页 |
二、生态补偿的概念 | 第11-12页 |
三、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流域生态补偿的类型 | 第13-16页 |
一、政府补偿 | 第13-14页 |
二、市场补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第一节 经济学理论依据 | 第16-19页 |
一、外部性理论 | 第16-17页 |
二、经济人理论 | 第17页 |
三、公共物品理论 | 第17-19页 |
第二节 法理学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环境正义理论 | 第19页 |
二、环境秩序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 第21-31页 |
第一节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 | 第21-23页 |
一、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 第21-22页 |
二、我国地方相关立法 | 第22-23页 |
第二节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案例分析 | 第23-26页 |
一、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案例分析 | 第23-24页 |
二、浙江省德清县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案例分析 | 第24-25页 |
三、浙江绍兴-慈溪水权交易案例分析 | 第25页 |
四、福建九龙江流域生态补偿案例分析 | 第25-26页 |
五、小结 | 第26页 |
第三节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6-31页 |
一、流域生态补偿法律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保障 | 第26-28页 |
二、流域生态补偿标准不适当 | 第28-29页 |
三、流域生态补偿政府补偿比重大,市场补偿比重轻 | 第29页 |
四、流域生态补偿管理体制不完善 | 第29-30页 |
五、流域生态补偿缺乏公众参与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国外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6页 |
第一节 美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1-32页 |
一、美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 | 第31-32页 |
二、美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页 |
第二节 澳大利亚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2-33页 |
一、澳大利亚流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 | 第32-33页 |
二、澳大利亚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页 |
第三节 德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4页 |
一、德国流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 | 第33-34页 |
二、德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页 |
第四节 法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34-36页 |
一、法国流域态补偿制度的实践 | 第34-35页 |
二、法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35-36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36-44页 |
第一节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相关原则和法律 | 第36-38页 |
一、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相关原则 | 第36-37页 |
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相关法律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的标准和方式 | 第38-40页 |
一、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的标准 | 第38-39页 |
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的方式 | 第39-40页 |
第三节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配套机制 | 第40-44页 |
一、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机制 | 第40-41页 |
二、构建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 | 第41-42页 |
三、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的救济机制 | 第42-43页 |
四、建立完善的公民参与机制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个人简历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