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喜马象属团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 比较形态学在昆虫分类中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传统的形态测量法 | 第14-15页 |
1.2.2 几何形态测量 | 第15-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7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19-22页 |
2.1.1 标本材料 | 第19-22页 |
2.1.2 试剂、器材和软件 | 第22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2-37页 |
2.2.1 标本解剖方法 | 第22-23页 |
2.2.2 标本拍摄方法 | 第23页 |
2.2.3 几何标点方法 | 第23-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121页 |
3.1 物种形态描述 | 第37-67页 |
3.1.1 尖角喜马象Leptomias acutus Aslm, 1961 | 第37-38页 |
3.1.2 长毛喜马象Leptomias longisetosus Chao, 1981 | 第38-40页 |
3.1.3 二窝喜马象Leptomias schoenherri (Faust, 1882) | 第40-41页 |
3.1.4 玉龙山喜马象Leptomias yulongshanensis Chen, 1992 | 第41-43页 |
3.1.5 长胸喜马象Leptomias longicollis Chao, 1981 | 第43-44页 |
3.1.6 珠峰喜马象Leptomias qomolangmaensis Chen, 1981 | 第44-46页 |
3.1.7 闪光喜马象Leptomias micans Chao, 1981 | 第46-47页 |
3.1.8 铜色喜马象Leptomias aeneus Marshall, 1955 | 第47-49页 |
3.1.9 小瘤喜马象Leptomias tuberculatus Chao et Chen, 1980 | 第49-50页 |
3.1.10 西藏喜马象Leptomias thibetanus (Faust, 1888) | 第50-52页 |
3.1.11 毛跗喜马象Leptomias crinitarsus Aslam, 1961 | 第52-53页 |
3.1.12 喜马线沟象Geotragus himalayanus Bohemann, 1845 | 第53-55页 |
3.1.13 颗粒线沟象Geotragus granulates Chao, 1980 | 第55-57页 |
3.1.14 横断短喜象Hyperomias hengduanensis Chen, 1992 | 第57-58页 |
3.1.15 贵南短喜象Hyperomias guinanensis Chen, 1980 | 第58-60页 |
3.1.16 高原西藏象Xizanomias altus Chao, 1980 | 第60-61页 |
3.1.17 灯罩宽沟象Pachynotus lampoglobus Chao et Chen, 1980 | 第61-63页 |
3.1.18 粗胸齿足象Odontomias crassus (Chen, 1981) | 第63-64页 |
3.1.19 骨板象Triangulomias trianguloplatus (Chao, 1980) | 第64-66页 |
3.1.20 圆眼骨板象Triangulomias rotundus (Chen, 1991) | 第66-67页 |
3.2 前胸背板的几何形态学分析结果 | 第67-89页 |
3.2.1 种内形态变异主成分 | 第67-70页 |
3.2.2 种间形态变异主成分 | 第70-73页 |
3.2.3 属间形态变异主成分 | 第73-75页 |
3.2.4 雌雄形态差异 | 第75页 |
3.2.5 种内形态差异 | 第75-81页 |
3.2.6 种间形态差异 | 第81-84页 |
3.2.7 属间形态差异 | 第84-85页 |
3.2.8 形态与海拔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85-87页 |
3.2.9 前胸背板表型树 | 第87-89页 |
3.3 后胸叉骨的几何形态学分析结果 | 第89-111页 |
3.3.1 种内形态变异主成分 | 第89-92页 |
3.3.2 种间形态变异主成分 | 第92-94页 |
3.3.3 属间形态变异主成分 | 第94-96页 |
3.3.4 雌雄形态差异 | 第96页 |
3.3.5 种内形态差异 | 第96-102页 |
3.3.6 种间形态差异 | 第102-105页 |
3.3.7 属间形态差异 | 第105-106页 |
3.3.8 形态与海拔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106-109页 |
3.3.9 后胸叉骨表型树 | 第109-111页 |
3.4 后胸前侧片形态变异和差异显著性研究 | 第111-121页 |
3.4.1 种间分析结果 | 第111-117页 |
3.4.2 属间分析结果 | 第117-121页 |
4 讨论 | 第121-123页 |
4.1 物种形态描述 | 第121页 |
4.2 几何形态学 | 第121-123页 |
5 结论 | 第123-125页 |
6 参考文献 | 第125-132页 |
7 图版 | 第132-157页 |
8 附录 | 第157-161页 |
9 致谢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