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氮掺杂碳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器应用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引言第11页
    1.2 超级电容器的概述第11-17页
        1.2.1 超级电容器的发展历程第11-12页
        1.2.2 超级电容器的工作原理及分类第12-15页
        1.2.3 超级电容器的特点及其应用第15-17页
    1.3 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第17-18页
        1.3.1 碳材料第17页
        1.3.2 金属氧化物第17页
        1.3.3 导电聚合物第17-18页
        1.3.4 复合物第18页
    1.4 论文立题依据和创新点第18-21页
        1.4.1 立题依据第18-19页
        1.4.2 创新点第19-21页
第2章 实验方法第21-25页
    2.1 实验试剂第21页
    2.2 材料表征所用仪器及实验条件第21-22页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第21页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第21页
        2.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第21-22页
        2.2.4 X射线衍射仪 (X-Ray Diffraction)第22页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第22页
        2.2.6 N_2吸脱附测试第22页
    2.3 材料电化学测试方法第22-25页
        2.3.1 循环伏安测试法第22页
        2.3.2 恒流充放电测试第22-23页
        2.3.3 交流阻抗测试第23页
        2.3.4 循环寿命测试第23页
        2.3.5 两电极和三电极电容性能相关计算公式第23-25页
第3章 聚苯乙烯/聚苯胺/石墨烯杂化纳米材料在电化学超级电容器上的应用第25-33页
    3.1 引言第25-26页
    3.2 实验部分第26-27页
        3.2.1 聚苯乙烯纳米球的合成第26-27页
        3.2.2 核壳结构PS–PANI纳米粒子的制备第27页
        3.2.3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第27页
        3.2.4 PS–PANI/rGO复合材料的制备第27页
    3.3 材料表征和电化学表征第27-28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28-31页
        3.4.1 PS–PANI/RGO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第28-29页
        3.4.2 PS–PANI/rGO复合材料应用于超级电容器上的电化学行为第29-31页
    3.5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4章 膨胀珍珠岩为模板和蛋清为碳源制备层状富氮碳材料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的研究第33-41页
    4.1 引言第33-34页
    4.2 实验部分第34-35页
        4.2.1 实验样品第34页
        4.2.2 模板层状碳材料的制备第34-35页
        4.2.3 样品的表征以及电化学测试第3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5-40页
        4.3.1 以EP为模板的AFCs合成和表征第35-37页
        4.3.2 模板层状碳材料的电化学性质第37-39页
        4.3.3 AFC-6 在两电极对称体系超级电容器中的电化学性能第39-40页
    4.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5章 纳米氧化锌为模板和蛋清为碳源制备氮掺杂介孔碳材料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的研究第41-51页
    5.1 引言第41-42页
    5.2 实验部分第42-43页
        5.2.1 实验样品第42页
        5.2.2 氮掺杂介孔碳材料的合成第42页
        5.2.3 材料表征第42页
        5.2.4 电化学测试第42-43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3-49页
        5.3.1 材料表征第43-46页
        5.3.2 氮掺杂介孔碳材料的电化学行为第46-49页
    5.4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1-53页
    6.1 结论第51-52页
    6.2 展望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5页
致谢第65-67页
附录 硕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制度研究
下一篇:自噬在Delphinidin抗HER-2阳性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