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0-12页 |
| ABSTRACT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 1.2 水生植物分解过程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 1.2.1 水生植物分解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15-16页 |
| 1.2.2 水生植物分解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 1.2.3 水生植物残体分解模型 | 第17-18页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0-28页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0-24页 |
| 2.1.1 大明湖区域概况 | 第20-21页 |
| 2.1.2 南四湖区域概况 | 第21-24页 |
| 2.2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 2.2.1 植物材料 | 第24页 |
| 2.2.2 底泥 | 第24页 |
| 2.2.3 上覆水 | 第24-25页 |
| 2.3 监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 2.3.1 植物监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25页 |
| 2.3.2 水质监测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 2.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6-27页 |
| 2.4.1 植物衰减模型 | 第26页 |
| 2.4.2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26-27页 |
| 2.4.3 相关性分析 | 第27页 |
| 2.5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 第3章 大明湖两种沉水植物分解过程研究 | 第28-36页 |
| 3.1 引言 | 第28页 |
| 3.2 实验设计 | 第28-29页 |
| 3.3 结果 | 第29-33页 |
| 3.3.1 实验植物初始营养成分 | 第29页 |
| 3.3.2 两种沉水植物分解过程中分解植物残留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 3.3.3 两种沉水植物分解过程中残留物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 | 第30-33页 |
| 3.4 分析与讨论 | 第33-35页 |
| 3.4.1 大明湖沉水植物分解速率 | 第33-34页 |
| 3.4.2 大明湖沉水植物分解过程中营养物质的释放规律 | 第34-35页 |
| 3.5 小结 | 第35-36页 |
| 第4章 南四湖四种沉水植物分解过程研究 | 第36-44页 |
| 4.1 引言 | 第36页 |
| 4.2 实验设计 | 第36-37页 |
| 4.3 结果 | 第37-41页 |
| 4.3.1 实验植物初始营养成分 | 第37页 |
| 4.3.2 四种沉水植物分解过程中分解植物残留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 4.3.3 四种沉水植物分解过程中残留物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 | 第38-41页 |
| 4.4 分析与讨论 | 第41-43页 |
| 4.4.1 南四湖沉水植物分解速率 | 第41-42页 |
| 4.4.2 南四湖沉水植物分解过程中营养物质的释放规律 | 第42-43页 |
| 4.5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温度对沉水植物分解过程的影响 | 第44-50页 |
| 5.1 引言 | 第44页 |
| 5.2 实验设计 | 第44-45页 |
| 5.3 结果 | 第45-47页 |
| 5.3.1 不同温度下沉水植物分解过程中残留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 5.3.2 不同温度下沉水植物分解过程中残留物主要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 | 第46-47页 |
| 5.4 分析与讨论 | 第47-48页 |
| 5.5 小结 | 第48-5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 6.1 结论 | 第50-51页 |
| 6.2 创新点与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 致谢 | 第60-62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