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1.2 选题的目的 | 第12-13页 |
1.1.3 选题的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2.3 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7页 |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路线 | 第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农村反贫困与社会救助的基础理论 | 第20-33页 |
2.1 农村反贫困相关概述 | 第20-22页 |
2.1.1 贫困的界定 | 第20页 |
2.1.2 贫困的成因 | 第20-21页 |
2.1.3“反贫困”的内涵 | 第21-22页 |
2.2 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 第22-25页 |
2.2.1 社会救助制度的概念 | 第22页 |
2.2.2 社会救助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 第22-23页 |
2.2.3 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概念和内容 | 第23-25页 |
2.3 社会救助与农村反贫困的契合点和互动面 | 第25-29页 |
2.3.1 社会救助对于农村反贫困的价值 | 第25-27页 |
2.3.2 农村反贫困实践对于社会救助理论的丰富 | 第27-29页 |
2.4 农村反贫困进程中实施社会救助的理论分析 | 第29-33页 |
2.4.1 法学理论 | 第29-30页 |
2.4.2 社会学理论 | 第30-31页 |
2.4.3 经济学理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农村反贫困进程中社会救助制度的实证考量 | 第33-46页 |
3.1 农村反贫困进程中社会救助制度的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 第33-35页 |
3.1.1 实证研究的背景 | 第33页 |
3.1.2 实证研究的样本分析 | 第33-35页 |
3.2 我国农村反贫困进程中主要社会救助制度的现状 | 第35-39页 |
3.2.1 农村贫困性社会救助 | 第35-37页 |
3.2.2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 第37-38页 |
3.2.3 农村灾害救助制度 | 第38-39页 |
3.3 农村反贫困进程中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39-44页 |
3.3.1 社会救助立法上的结构性失衡 | 第39-40页 |
3.3.2 社会救助实施中各主体的不足 | 第40-42页 |
3.3.3 社会救助考评激励机制不够 | 第42-43页 |
3.3.4 社会救助促进自立脱贫的措施不力 | 第43-44页 |
3.4 社会救助制度存在法律问题的根源 | 第44-46页 |
3.4.1 社会发展水平影响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属性 | 第44页 |
3.4.2 城乡二元化决定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框架 | 第44页 |
3.4.3 社保资金匮乏影响社会救助制度的法律效果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社会救助制度的域外借鉴与启示 | 第46-54页 |
4.1 典型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救助实践 | 第46-50页 |
4.1.1 美国的社会救助制度 | 第46-47页 |
4.1.2 英国社会救助制度 | 第47-48页 |
4.1.3 日本的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救助 | 第48-49页 |
4.1.4 拉美国家的社会救助改革 | 第49-50页 |
4.2 国外社会救助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第50-54页 |
4.2.1 明确社会救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51页 |
4.2.2 以适当的社会救助理念为指导 | 第51页 |
4.2.3 采取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 | 第51-54页 |
第五章 农村反贫困进程中社会救助制度及机制的完善 | 第54-62页 |
5.1 明确农村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理念 | 第54-55页 |
5.1.1 生存理念 | 第54页 |
5.1.2 发展理念 | 第54-55页 |
5.1.3 社会和谐理念 | 第55页 |
5.2 确立农村反贫困中社会救助的基本原则 | 第55-56页 |
5.2.1 政府主体责任与救助主体多元化原则 | 第55-56页 |
5.2.2 制度完整性与多重制度协调相结合原则 | 第56页 |
5.2.3 普遍性救助与特殊性救助相结合原则 | 第56页 |
5.3 调整农村社会救助的法律制度内容 | 第56-59页 |
5.3.1 完善《暂行办法》的法律衔接 | 第56-57页 |
5.3.2 明确农村反贫困救助主体 | 第57页 |
5.3.3 建立农村反贫困社会救助的法律责任制度 | 第57-58页 |
5.3.4 规范社会救助的程序性制度 | 第58-59页 |
5.4 健全农村反贫困视野下的社会救助机制 | 第59-62页 |
5.4.1 优化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机制 | 第59页 |
5.4.2 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互助机制 | 第59-60页 |
5.4.3 加强社会救助监管与考评机制 | 第60-61页 |
5.4.4 建立类型化的防止返贫机制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农村反贫困进程中社会救助的法律保障 | 第62-70页 |
6.1 政策角度:严格落实中央文件部署,稳步推进农村发展 | 第62-63页 |
6.1.1 加大农村产业政策扶持力度 | 第62-63页 |
6.1.2 发展农业产业化,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 | 第63页 |
6.2 资金角度:科学统筹规划,保障救助“血液”开源 | 第63-66页 |
6.2.1 加强财税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救助资金在财政预算中所占比例 | 第63-64页 |
6.2.2 完善税收法律制度,减轻部分农村贫困 | 第64页 |
6.2.3 提高扶贫基金的使用效率 | 第64-66页 |
6.3 市场角度:整合救助资源配置,发掘市场潜力 | 第66-68页 |
6.3.1 金融市场: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推动农村金融发展 | 第66页 |
6.3.2 劳动力就业市场:联动社会救助与就业发展机制 | 第66-67页 |
6.3.3 信息市场:利用市场调控机能,充分发掘经济信息反贫 | 第67-68页 |
6.4 人力资本角度: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 第68-69页 |
6.4.1 大力发展贫困地区教育 | 第68页 |
6.4.2 加强增进健康存量的公共卫生保健工作 | 第68-69页 |
6.4.3 注重从精神文化上扶贫 | 第69页 |
6.5 救助管理角度:细化救助管理部门职责,正确引导民间救助 | 第69-70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70-71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样卷 | 第78-80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 | 第80-82页 |
附录3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第82-83页 |
附录4 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