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遥感论文

中国典型城市黑臭水体光学特性分析及遥感识别模型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5-25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5-17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19页
        1.2.1 黑臭水体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2 水体光学特性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8-19页
    1.3 研究工作的试验背景第19-23页
        1.3.1 研究区概况第19-20页
        1.3.2 采样点设计第20-21页
        1.3.3 试验内容第21-22页
        1.3.4 其他数据介绍第22-23页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组织结构第23-25页
        1.4.1 研究思路第23-24页
        1.4.2 论文组织结构第24-25页
第2章 典型黑臭水体水质参数分析第25-38页
    2.1 黑臭水体判别指标改善第25-31页
        2.1.1 《指南》中黑臭水体判别指标第25-26页
        2.1.2 黑臭水体新判别指标构建第26-29页
        2.1.3 黑臭水体新旧判别指标验证与对比第29-31页
    2.2 典型黑臭水体水质参数分析第31-36页
        2.2.1 影响光学特性的水质参数分析第35-36页
        2.2.2 水质化学参数分析第36页
    2.3 本章重要结论第36-38页
第3章 典型黑臭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分析第38-56页
    3.1 水体固有光学量测量与数据处理第38-42页
        3.1.1 水体固有光学量的定义第38-39页
        3.1.2 影响水体固有光学量的物质因素第39-40页
        3.1.3 水体固有光学量的测量与计算第40-42页
    3.2 黑臭水体与一般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差异第42-47页
        3.2.1 CDOM吸收系数第42-43页
        3.2.2 浮游藻类吸收系数第43-44页
        3.2.3 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第44-45页
        3.2.4 总颗粒物后向散射系数第45-47页
    3.3 不同主导类型下的黑臭水体固有光学特性差异分析第47-54页
        3.3.1 主导类型分类第47-49页
        3.3.2 CDOM吸收系数第49-51页
        3.3.3 非藻类颗粒物吸收系数第51-53页
        3.3.4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第53-54页
    3.4 本章重要结论第54-56页
第4章 典型黑臭水体表观光学特性分析第56-77页
    4.1 水体表观光学量测量与数据处理第56-59页
        4.1.1 水体表观光学量的定义第56-57页
        4.1.2 水面遥感反射率第57-59页
    4.2 黑臭水体光学闭合分析第59-62页
        4.2.1 光学闭合原理第59-60页
        4.2.2 光学闭合结果分析第60-62页
    4.3 黑臭水体表观光学特性分析第62-68页
        4.3.1 黑臭水体遥感反射率分类第62-67页
        4.3.2 分类后表观光学特性分析第67-68页
    4.4 基于实测遥感反射率的黑臭水体识别模型第68-76页
        4.4.1 基于饱和度方法的黑臭水体识别第68-73页
        4.4.2 基于光谱指数方法的黑臭水体识别第73-76页
    4.5 本章重要结论第76-77页
结论与展望第77-81页
致谢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91页
附录 文中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1-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伴随小波变换
下一篇:亚里士多德谬误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