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PAC产生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 第11-12页 |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嵌入式PAC控制器系统方案及硬件设计 | 第13-31页 |
2.1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 第13页 |
2.2 嵌入式PAC控制器功能需求分析及性能指标 | 第13-16页 |
2.2.1 嵌入式PAC控制器功能需求分析 | 第13-15页 |
2.2.2 嵌入式PAC控制器功能性能指标 | 第15-16页 |
2.3 嵌入式PAC控制器系统方案的设计 | 第16-17页 |
2.4 嵌入式PAC控制器硬件电路的设计 | 第17-29页 |
2.4.1 硬件整体结构 | 第17-18页 |
2.4.2 最小系统的设计 | 第18-22页 |
2.4.3 模拟量输入通道的设计 | 第22-24页 |
2.4.4 模拟量输出通道的设计 | 第24-25页 |
2.4.5 数字量输入通道的设计 | 第25页 |
2.4.6 数字量输出通道的设计 | 第25-26页 |
2.4.7 通讯电路的设计 | 第26-29页 |
2.5 嵌入式PAC控制器硬件电路的PCB设计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嵌入式PAC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第31-55页 |
3.1 软件系统开发环境及方案 | 第31-32页 |
3.2 嵌入式操作系统特点及移植 | 第32-33页 |
3.2.1 嵌入式操作系统特点 | 第32-33页 |
3.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 | 第33页 |
3.3 嵌入式TCP/IP协议栈--LwIP简介与应用 | 第33-34页 |
3.4 通信协议的选择及软件设计 | 第34-40页 |
3.4.1 Modbus-RTU通信协议 | 第36-39页 |
3.4.2 Modbus-TCP通信协议 | 第39-40页 |
3.5 驱动程序的设计 | 第40-43页 |
3.5.1 模拟量输入程序设计 | 第40-41页 |
3.5.2 模拟量输出程序设计 | 第41-42页 |
3.5.3 数字量输入程序设计 | 第42页 |
3.5.4 数字量输出程序设计 | 第42-43页 |
3.6 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 | 第43-54页 |
3.6.1 LabVIEW上位机程序设计 | 第43-50页 |
3.6.2 Web监控程序设计 | 第50-5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PID算法改进及PID参数自整定 | 第55-69页 |
4.1 PID控制原理及特点 | 第55-56页 |
4.2 数字PID控制算法 | 第56-57页 |
4.2.1 位置式PID控制系统 | 第56-57页 |
4.2.2 增量式PID控制系统 | 第57页 |
4.3 PID算法改进 | 第57-60页 |
4.4 PID参数整定方法 | 第60-65页 |
4.4.1 临界比例度法 | 第61-63页 |
4.4.2 继电自整定方法及其实现 | 第63-65页 |
4.5 继电反馈PID参数自整定算法的软件实现及应用 | 第65-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模糊PID参数自整定控制系统设计 | 第69-83页 |
5.1 模糊控制原理 | 第69-71页 |
5.2 基于模糊PID自整定温度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 | 第71-72页 |
5.3 模糊PID自整定控制器的系统方案 | 第72-74页 |
5.4 模糊PID自整定控制器的系统设计 | 第74-77页 |
5.5 无模型自适应(MFAC)方法的探索 | 第77-81页 |
5.5.1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FAC)基本原理 | 第78-79页 |
5.5.2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FAC)应用仿真 | 第79-8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结论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