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9-14页 |
| 一、研究的缘由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概述 | 第14-23页 |
| 第一节 文艺政策简史 | 第14-16页 |
| 第二节 文艺政策的管理目的 | 第16-20页 |
| 一、通过播出,调控纪录片栏目创作的发展方向 | 第16-18页 |
| 二、通过推优,加强对纪录片栏目的引导 | 第18-19页 |
| 三、新形势下中国文艺政策的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人文关怀策略 | 第20-23页 |
| 第二章 文艺政策对《经典人文地理》制作模式的影响 | 第23-41页 |
| 第一节《经典人文地理》栏目发展历程 | 第24-27页 |
| 一、《经典人文地理》诞生背景 | 第24-25页 |
| 二、《经典人文地理》创办初期:确立栏目定位 | 第25-26页 |
| 三、《经典人文地理》探索时期:从专注精英到面向大众 | 第26-27页 |
| 四、《经典人文地理》成熟时期:栏目的品牌化 | 第27页 |
| 第二节《经典人文地理》栏目改版后对制作内容的影响 | 第27-37页 |
| 一、栏目选题 | 第28-31页 |
| 二、栏目制作 | 第31-34页 |
| 三、栏目视角 | 第34-37页 |
| 第三节 《经典人文地理》栏目改版动因 | 第37-41页 |
| 一、顺应文艺政策和产业化发展需求 | 第37-38页 |
| 二、增强在同类型栏目中的竞争力 | 第38-41页 |
| 第三章 文艺政策对《经典人文地理》传播价值的效果研究 | 第41-52页 |
| 第一节:文化价值 | 第41-45页 |
| 一、传承和发展区域文化 | 第42-43页 |
| 二、民族文化的冲突融合 | 第43-44页 |
| 三、传递多元文化正能量 | 第44-45页 |
| 第二节:审美价值 | 第45-48页 |
| 一、自然美 | 第45-46页 |
| 二、人文美 | 第46-47页 |
| 三、真实美 | 第47-48页 |
| 第三节:社会价值 | 第48-52页 |
| 一、培养受众的本体意识 | 第48-49页 |
| 二、娱乐性与话题性 | 第49-50页 |
| 三、引领社会价值观 | 第50-52页 |
| 第四章 文艺政策在推动纪录片栏目改版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52-65页 |
| 第一节 文艺政策在推动纪录片栏目改版中存在的问题 | 第52-59页 |
| 一、固守特定编码方式,陷入程式化栏目产出模式 | 第53-54页 |
| 二、“情景再现”遗留导演痕迹,流于主观演绎化 | 第54-55页 |
| 三、背离宏大主流叙事,边缘个体成为视点和主题 | 第55-57页 |
| 四、节目素材来源短缺,由“创作者”到“加工者” | 第57-58页 |
| 五、猎奇意味浓重,说教、娱乐难两全 | 第58-59页 |
| 第二节 文艺政策在推动纪录片栏目改版中的建议 | 第59-65页 |
| 一、跨媒体、跨地域和跨部门合作 | 第59-61页 |
| 二、对受众心理取向适应与培养并重 | 第61-62页 |
| 三、用事实说话,一种声音与多种声音结合 | 第62-63页 |
| 四、营销理念与方式的创新 | 第63页 |
| 五、呈现形式、制作方式的多样化 | 第63-65页 |
| 结语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0-71页 |
| 附录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