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皮肤黑色素瘤微环境内源性电场及离子流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表 | 第7-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肿瘤微环境 | 第12-14页 |
1.1.1 生物因子 | 第12-13页 |
1.1.2 化学因子 | 第13页 |
1.1.3 物理因子 | 第13-14页 |
1.2 内源性电场 | 第14-15页 |
1.2.1 内源性电场的发现 | 第14页 |
1.2.2 内源性电场产生的原理 | 第14-15页 |
1.3 肿瘤微环境中的内源性电场 | 第15-17页 |
1.4 肿瘤微环境内源性电场与离子通道 | 第17-20页 |
1.4.1 钠离子通道 | 第18-19页 |
1.4.2 氯离子通道 | 第19页 |
1.4.3 钾离子通道 | 第19页 |
1.4.4 钙离子通道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6.2 实验方案 | 第21-22页 |
第2章 小鼠皮肤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 | 第22-28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23-24页 |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24-25页 |
2.3.1 B16-F10细胞的培养 | 第24页 |
2.3.2 皮内肿瘤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5-27页 |
2.5 讨论 | 第27-28页 |
第3章 肿瘤组织周围电流的测量 | 第28-34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8-29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28-29页 |
3.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9页 |
3.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29-32页 |
3.3.1 接地电极和参比电极的铂化 | 第29-30页 |
3.3.2 扫描振动电极的铂化 | 第30页 |
3.3.3 电极的校正 | 第30-31页 |
3.3.4 肿瘤电流的测量 | 第31-32页 |
3.3.5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3.5 讨论 | 第33-34页 |
第4章 肿瘤边缘离子流的测量 | 第34-44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34-3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35页 |
4.2.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35-36页 |
4.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6-39页 |
4.3.1 电极的制备 | 第36-37页 |
4.3.2 选择性离子电极的校正 | 第37-38页 |
4.3.3 肿瘤周围离子流的测量 | 第38页 |
4.3.4 数据输出及换算 | 第38-39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39-42页 |
4.4.1 肿瘤边缘的钠离子流 | 第39-40页 |
4.4.2 肿瘤边缘的氯离子流 | 第40-41页 |
4.4.3 肿瘤边缘的钾离子流 | 第41页 |
4.4.4 肿瘤边缘的钙离子流 | 第41-42页 |
4.5 讨论 | 第42-44页 |
第5章 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的趋电性 | 第44-56页 |
5.1 引言 | 第44页 |
5.2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44-46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45页 |
5.2.3 实验设备与仪器 | 第45-46页 |
5.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46-50页 |
5.3.1 B16-F10细胞实验前准备 | 第46-47页 |
5.3.2 电场实验 | 第47-49页 |
5.3.3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9-50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50-54页 |
5.4.1 细胞在不同电压强度下均向负极迁移 | 第50-51页 |
5.4.2 细胞在微直流电场下的迁移 | 第51-54页 |
5.5 讨论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创新点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