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25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5页 |
| 1.1.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9-13页 |
| 1.1.2 我国绿色建筑运行实效逐渐受到重视 | 第13-15页 |
| 1.1.3 小结 | 第15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1.2.3 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1-22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 1.4.2 本文研究方法 | 第22页 |
| 1.5 本文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22-25页 |
|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 1.5.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3-25页 |
| 2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相关理论 | 第25-33页 |
| 2.1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综合评价的基本概念 | 第25-27页 |
| 2.1.1 绿色建筑和运营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 第25-26页 |
| 2.1.2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概念及特点 | 第26-27页 |
| 2.1.3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综合评价的概念 | 第27页 |
| 2.2 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 2.2.1 绿色建筑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 2.2.2 现有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 2.3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阶段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28-31页 |
| 2.3.1 运营管理阶段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 第28-30页 |
| 2.3.2 小结 | 第30-31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3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相关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 第33-41页 |
| 3.1 国外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相关标准 | 第33-35页 |
| 3.2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介绍 | 第35-38页 |
| 3.3 国内外与运营管理相关的评价体系的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4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1-65页 |
| 4.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41-42页 |
| 4.2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2-46页 |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42页 |
| 4.2.2 评价指标的建立 | 第42-46页 |
| 4.3 评价指标内容及评价标准 | 第46-63页 |
| 4.3.1 基本绿色管理制度 | 第46-48页 |
| 4.3.2 资源的节约利用 | 第48-52页 |
| 4.3.3 环境营造及保护 | 第52-57页 |
| 4.3.4 智能化 | 第57-59页 |
| 4.3.5 经济效益 | 第59-60页 |
| 4.3.6 社会文化效益 | 第60-63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 5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 第65-79页 |
| 5.1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综合评价步骤 | 第65页 |
|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5-74页 |
| 5.2.1 权重的确定方法 | 第65-66页 |
| 5.2.2 区间层次分析法的步骤 | 第66-68页 |
| 5.2.3 权重结果 | 第68-74页 |
| 5.3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灰色欧几里德关联度综合评价模型 | 第74-77页 |
| 5.3.1 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 第74-75页 |
| 5.3.2 灰色欧几里德关联度评估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75页 |
| 5.3.3 灰色欧几里德评判法的基本步骤 | 第75-77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6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实例分析 | 第79-87页 |
| 6.1 项目基本情况 | 第79-81页 |
| 6.2 案例评价 | 第81-84页 |
| 6.3 结果分析与建议 | 第84-85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 7 结论及展望 | 第87-89页 |
| 7.1 结论 | 第87页 |
| 7.2 不足之处及展望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 附录 | 第95-103页 |
| A. 调查问卷 | 第95-103页 |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