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背景下的老工业区景观更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对象 | 第13-14页 |
1.3.1 探究对象 | 第13页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4-16页 |
1.4.1 文献综述 | 第14页 |
1.4.2 实地调研 | 第14-15页 |
1.4.3 比较分析法 | 第15页 |
1.4.4 跨学科研究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 | 第16-24页 |
2.1 城市更新理论与实践综述 | 第16-20页 |
2.1.1 国外现代城市更新理论 | 第16-18页 |
2.1.2 近十年来中国的城市更新 | 第18-19页 |
2.1.3 比较与分析 | 第19-20页 |
2.2 现代城市景观理论与实践 | 第20-22页 |
2.2.1 现代西方城市景观理论与实践 | 第20-21页 |
2.2.2 当代中国城市景观理论与实践 | 第21页 |
2.2.3 发展与影响 | 第21-22页 |
2.3 工业城市转型背景下的城市景观更新 | 第22-23页 |
2.3.1 工业城市转型与城市更新 | 第22页 |
2.3.2 工业城市转型背景下的城市景观 | 第22-23页 |
2.4 东北老工业区的城市景观更新 | 第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铁西区的转型及城区景观形态演变 | 第24-36页 |
3.1 铁西老工业区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3.1.1 成长期 | 第24页 |
3.1.2 辉煌期 | 第24页 |
3.1.3 衰落期 | 第24-25页 |
3.1.4 转型期 | 第25页 |
3.2 铁西区的城市转型及影响 | 第25-29页 |
3.2.1 铁西区的城市转型 | 第25-26页 |
3.2.2 铁西区城市转型带来的影响 | 第26-29页 |
3.3 铁西区城区景观形态演变 | 第29-32页 |
3.3.1 扩张的轮廓 | 第29-30页 |
3.3.2 不变的纹理 | 第30页 |
3.3.3 规整的街巷 | 第30-31页 |
3.3.4 弱化的边界 | 第31-32页 |
3.3.5 突出的节点 | 第32页 |
3.4 城区转型下的城市景观问题提出 | 第32-34页 |
3.4.1 工业区遗留问题 | 第32-33页 |
3.4.2 转型带来的问题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转型背景下的铁西区城区景观更新 | 第36-48页 |
4.1 城区景观更新原则 | 第36-37页 |
4.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6页 |
4.1.2 整体原则 | 第36页 |
4.1.3 参与原则 | 第36页 |
4.1.4 多样原则 | 第36-37页 |
4.2 城区景观更新设计的方法 | 第37-41页 |
4.2.1 基于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导向 | 第37-38页 |
4.2.2 基于城市社会学的认识 | 第38-39页 |
4.2.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优化 | 第39-40页 |
4.2.4 基于文化遗产学的保护 | 第40页 |
4.2.5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评价 | 第40-41页 |
4.3 城区景观更新设计的途径 | 第41-46页 |
4.3.1 工业文化遗产的多样保护与延续 | 第41-44页 |
4.3.2 公共绿地系统的功能整合与更新 | 第44-45页 |
4.3.3 城市文化形象的整体塑造与美化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 沈阳铁西区建设大路景观更新实践 | 第48-56页 |
5.1 建设大路沿革 | 第48页 |
5.2 建设大路现状评估 | 第48-50页 |
5.2.1 风貌段 | 第48-49页 |
5.2.2 街立面 | 第49页 |
5.2.3 道路口 | 第49页 |
5.2.4 标志点 | 第49-50页 |
5.2.5 交通站 | 第50页 |
5.3 规划目标与策略 | 第50-52页 |
5.3.1 展现新铁西的城市文化长廊 | 第50-51页 |
5.3.2 打造宜居铁西的生态景观带 | 第51页 |
5.3.3 创造和谐铁西的城市活力线 | 第51-52页 |
5.4 景观更新设计 | 第52-54页 |
5.4.1 延续文脉 | 第52-53页 |
5.4.2 完善绿脉 | 第53页 |
5.4.3 协调功能 | 第53-5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5.5.1 成功之处 | 第54页 |
5.5.2 不足之处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6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