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1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车用柴油机排放法规 | 第13-15页 |
1.3 柴油车排气污染控制技术 | 第15-18页 |
1.3.1 机前净化技术 | 第15页 |
1.3.2 机内净化技术 | 第15页 |
1.3.3 机外净化技术 | 第15-18页 |
1.4 车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 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主要反应及机理 | 第20-22页 |
1.5.1 SCR主要反应 | 第20-21页 |
1.5.2 SCR反应机理 | 第21-22页 |
1.6 车用SCR催化剂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6.1 SCR催化剂种类 | 第22-24页 |
1.6.2 钛基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 第24-27页 |
1.6.3 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1.7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1.8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第二章 Fe掺杂V_2O_5/TiO_2催化剂的制备与测试方法 | 第31-44页 |
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3页 |
2.1.1 试剂与仪器 | 第31-32页 |
2.1.2 载体及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32-33页 |
2.2 催化剂活性测试试验台架 | 第33-37页 |
2.2.1 试验用气体与仪器 | 第33-34页 |
2.2.2 催化剂活性测试试验台架的搭建 | 第34-36页 |
2.2.3 催化剂性能测试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7-40页 |
2.3.1 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2.3.2 比表面积(BET)和孔结构分析 | 第38页 |
2.3.3 电子形态分析 | 第38页 |
2.3.4 氧化还原性能与吸附性能分析 | 第38-39页 |
2.3.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39-40页 |
2.4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40-43页 |
2.4.1 不同Fe掺杂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2.4.2 载体煅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Fe掺杂V_2O_5/TiO_2催化剂SCR反应条件研究 | 第44-55页 |
3.1 反应温度对NO_X转化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 空速对NO_X转化率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 进口NO浓度对NO_X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3.4 O_2含量对NO_X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3.5 氨氮比对NO_X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3.6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 第49-50页 |
3.7 SO_2和H_2O对NO_X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0-53页 |
3.7.1 抗SO_2性能研究 | 第50-51页 |
3.7.2 抗H_2O性能研究 | 第51-52页 |
3.7.3 SO_2和H_2O共存时对NO_X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四章 Fe掺杂V_2O_5/TiO_2催化剂的结构及表面性质的研究 | 第55-69页 |
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55-56页 |
4.2 比表面积(BET)和孔结构表征分析 | 第56-57页 |
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 第57-58页 |
4.4 X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58-63页 |
4.4.1 Ti元素的XPS分析 | 第58-59页 |
4.4.2 O元素的XPS分析 | 第59-61页 |
4.4.3 V元素的XPS分析 | 第61页 |
4.4.4 Fe元素的XPS分析 | 第61-63页 |
4.5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分析 | 第63-64页 |
4.6 NH_3程序升温脱附(NH_3-TPD)分析 | 第64-65页 |
4.7 NO程序升温脱附(NO-TPD)分析 | 第65-66页 |
4.8 O_2程序升温脱附(O_2-TPD)分析 | 第66-67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整体式Fe掺杂V_2O_5/TiO_2催化剂制备方法研究 | 第69-76页 |
5.1 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工艺介绍 | 第69-70页 |
5.2 浆体涂覆法制备整体式催化剂 | 第70-72页 |
5.3 自制整体式催化剂涂覆量测定 | 第72-74页 |
5.4 自制整体式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6.1 结论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