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1.2.1 薄层罩面研究 | 第11-12页 |
1.2.2 高摩阻薄层罩面研究 | 第12-15页 |
1.2.3 薄层罩面黏结层研究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沥青路面抗滑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38页 |
2.1 沥青路面抗滑机理 | 第20-24页 |
2.1.1 轮胎-路面摩擦形成机理 | 第20-22页 |
2.1.2 潮湿状态下轮胎-路面接触分析 | 第22-24页 |
2.2 沥青路面抗滑影响因素 | 第24-29页 |
2.2.1 道路表面特性的影响 | 第24-26页 |
2.2.2 施工技术的影响 | 第26页 |
2.2.3 行车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4 路表介质的影响 | 第27页 |
2.2.5 车辆轮胎特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2.2.6 环境的影响 | 第29页 |
2.3 沥青路面抗滑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 第29-37页 |
2.3.1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30页 |
2.3.2 路表构造特征关联度分析 | 第30-32页 |
2.3.3 路面材料及级配特征关联度分析 | 第32-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基于交通安全和抗滑耐久高摩阻沥青路面界定标准研究 | 第38-58页 |
3.1 干燥高摩阻路面界定标准研究 | 第38-47页 |
3.1.1 停车视距的计算 | 第39-42页 |
3.1.2 基于行车安全车距高摩阻路面界定标准研究 | 第42-47页 |
3.2 潮湿高摩阻路面界定标准研究 | 第47-55页 |
3.2.1 水膜厚度的计算 | 第47-48页 |
3.2.2 轮胎滑水速度的计算 | 第48-49页 |
3.2.3 考虑降雨强度的轮胎滑水速度的计算 | 第49-50页 |
3.2.4 基于汽车滑水速度高摩阻路面界定标准研究 | 第50-55页 |
3.3 基于抗滑耐久高摩阻路面界定标准研究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高摩阻薄层罩面沥青混合料组成设计方法及性能研究 | 第58-76页 |
4.1 粗细集料分界筛孔尺寸的确定 | 第58-60页 |
4.1.1 加入 7.1mm中间控制筛孔的意义 | 第58-59页 |
4.1.2 通过压碎筛分试验确定分界筛孔尺寸 | 第59-60页 |
4.2 基于多点支撑骨架状态的混合料体积设计方法 | 第60-62页 |
4.3 高摩阻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 | 第62-72页 |
4.3.1 原材料基本性质 | 第62-64页 |
4.3.2 级配设计 | 第64-70页 |
4.3.3 最佳油石比的确定 | 第70-72页 |
4.4 高摩阻沥青混合料基本性能评价 | 第72-74页 |
4.4.1 高温性能 | 第72-73页 |
4.4.2 水稳性能 | 第73-74页 |
4.4.3 抗磨耗性能 | 第74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74-76页 |
第五章 高摩阻薄层罩面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及其衰变规律研究 | 第76-92页 |
5.1 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 第76-79页 |
5.1.1 目前抗滑指标(BPN、MTD)的局限性 | 第76-77页 |
5.1.2 国际摩擦指数IFI(F60,Sp)的应用 | 第77-79页 |
5.2 高摩阻沥青混合料长期抗滑性能评价 | 第79-91页 |
5.2.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79-82页 |
5.2.2 高摩阻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衰减规律分析 | 第82-9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薄层罩面黏结层材料黏结机理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第92-99页 |
6.1 薄层罩面黏结层材料黏结机理研究 | 第92-96页 |
6.1.1 沥青路面层间抗剪强度理论 | 第92-93页 |
6.1.2 乳化沥青作为黏结层的作用机理 | 第93页 |
6.1.3 非乳化沥青作为黏结层的作用机理 | 第93-95页 |
6.1.4 纤维封层作为黏结层的作用机理 | 第95-96页 |
6.1.5 高摩阻薄层罩面黏结层研究 | 第96页 |
6.2 薄层罩面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 第96-97页 |
6.2.1 同异步施工乳化沥青的选择 | 第96-97页 |
6.2.2 异步施工碎石的撒布 | 第97页 |
6.2.3 薄层罩面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和碾压 | 第9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99-100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