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化学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染料、颜料与涂料工业论文

原位生物电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降解偶氮染料的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TABLE OF CONTENTS第12-15页
图目录第15-17页
表目录第17-18页
主要符号表第18-19页
1 绪论第19-43页
    1.1 染料废水的来源、特点及危害第19-20页
    1.2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第20-27页
        1.2.1 物理法第20-22页
        1.2.2 化学法第22-25页
        1.2.3 生物法第25页
        1.2.4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25-27页
    1.3 电芬顿技术第27-32页
        1.3.1 电芬顿技术简介第27-29页
        1.3.2 电芬顿技术研究进展第29-32页
        1.3.3 存在的问题第32页
    1.4 微生物燃料电池第32-40页
        1.4.1 微生物燃料电池简介第32-36页
        1.4.2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第36-38页
        1.4.3 微生物燃料电池产过氧化氢及耦合阴极电芬顿反应研究进展第38-40页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40-43页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40-41页
        1.5.2 研究内容第41-43页
2 单磺酸基蒽醌/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质第43-59页
    2.1 引言第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6页
        2.2.1 主要药品第43-44页
        2.2.2 主要设备与仪器第44页
        2.2.3 实验操作第44-4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6-58页
        2.3.1 单磺酸基蒽醌/石墨烯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第46-51页
        2.3.2 电化学实验第51-58页
    2.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3 单磺酸基蒽醌/石墨烯复合物MFC阴极生产过氧化氢性能第59-75页
    3.1 引言第59-60页
    3.2 实验部分第60-66页
        3.2.1 主要药品第60页
        3.2.2 主要设备与仪器第60页
        3.2.3 实验操作第60-63页
        3.2.4 分析与计算方法第63-6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6-74页
        3.3.1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产电性能第66-68页
        3.3.2 阳极COD去除情况第68-69页
        3.3.3 阴极过氧化氢产量第69-71页
        3.3.4 外阻的影响第71-73页
        3.3.5 阴极产过氧化氢的稳定性第73-74页
    3.4 本章小结第74-75页
4 酞菁铁/剥离石墨的制备及其催化过氧化氢降解刚果红性能第75-96页
    4.1 引言第75-76页
    4.2 实验部分第76-79页
        4.2.1 主要药品第76-77页
        4.2.2 主要设备与仪器第77页
        4.2.3 实验操作第77-7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9-95页
        4.3.1 酞菁铁/剥离石墨复合物的表征第79-84页
        4.3.2 刚果红的催化氧化降解第84-87页
        4.3.3 影响脱色的各种因素第87-89页
        4.3.4 酞菁铁/剥离石墨的催化稳定性第89-90页
        4.3.5 催化氧化机理分析第90-92页
        4.3.6 刚果红的产物分析及降解途径第92-95页
    4.4 本章小结第95-96页
5 原位生物电催化过氧化氢氧化系统降解刚果红染料第96-112页
    5.1 引言第96-97页
    5.2 实验部分第97-99页
        5.2.1 主要药品第97页
        5.2.2 主要设备与仪器第97页
        5.2.3 实验操作第97-99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9-111页
        5.3.1 阳极液流速的确定第99-101页
        5.3.2 阴极过氧化氢的产量第101页
        5.3.3 微生物燃料电池集成催化氧化系统降解刚果红第101-104页
        5.3.4 刚果红对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的影响第104-105页
        5.3.5 外阻对脱色的影响第105-106页
        5.3.6 阴极液pH对脱色的影响第106-107页
        5.3.7 阴极液流速对脱色的影响第107-108页
        5.3.8 催化剂的稳定性第108-109页
        5.3.9 刚果红的降解产物分析第109-111页
    5.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112-115页
    6.1 结论第112-113页
    6.2 创新点第113页
    6.3 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9页
作者简介第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城市社区实施社区居家养老的路径研究--以河南省濮阳市胜利新村社区为例
下一篇:中等规模城市居民出行特性与公交最佳分担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