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集体谈判中的最终报价仲裁制度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8-15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8-9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4-15页 |
第一章 美国最终报价仲裁制度概述 | 第15-25页 |
第一节 美国利益仲裁的概述 | 第15-20页 |
一、利益仲裁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利益仲裁产生的背景 | 第16-18页 |
三、利益仲裁的分类 | 第18-20页 |
第二节 最终报价仲裁制度概述 | 第20-25页 |
一、最终报价仲裁制度的概念 | 第20-21页 |
二、最终报价仲裁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三、最终报价仲裁的适用条件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最终报价仲裁制度设计 | 第25-38页 |
第一节 最终报价仲裁适用的内容 | 第25-27页 |
一、强制性的谈判内容 | 第25-26页 |
二、许可性的谈判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节 最终报价仲裁的程序 | 第27-32页 |
一、提起最终报价仲裁的主体 | 第27-28页 |
二、仲裁员的选任 | 第28-29页 |
三、仲裁的程序 | 第29-31页 |
四、最终报价仲裁效果 | 第31-32页 |
第三节 最终报价仲裁制度的形式 | 第32-34页 |
一、一揽子仲裁 | 第32-33页 |
二、分项式仲裁 | 第33-34页 |
第四节 最终报价仲裁裁决标准 | 第34-36页 |
一、可比性 | 第34-35页 |
二、雇主支付能力 | 第35页 |
三、生活费用和生活标准 | 第35页 |
四、生产率 | 第35-36页 |
第五节 最终报价仲裁裁决的司法审查 | 第36-38页 |
一、逾越仲裁裁决权限 | 第36页 |
二、仲裁员的不法行为 | 第36-37页 |
三、违反法律或者公共政策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美国最终报价仲裁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38-48页 |
第一节 我国利益争议处理机制的问题 | 第38-41页 |
一、利益争议的典型案件 | 第38-40页 |
二、我国利益争议处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最终报价仲裁制度在我国的可行性 | 第41-44页 |
一、利益争议具有可仲裁性 | 第41-42页 |
二、我国已确立三方机制原则 | 第42-44页 |
第三节 最终报价仲裁制度在我国的构建 | 第44-48页 |
一、建立与集体谈判相结合的仲裁制度 | 第44页 |
二、健全仲裁员准入制度 | 第44-45页 |
三、推进最终报价仲裁相关立法建设 | 第45-46页 |
四、建立最终报价仲裁监督机制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