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新型内击压灌桩成孔机理及承载性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6-39页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17页
    1.2 桩基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的概述第17-21页
        1.2.1 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第17-20页
        1.2.2 桩基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第20-21页
    1.3 桩承载机理的研究方法及发展现状第21-31页
        1.3.1 桩土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第21-27页
        1.3.2 桩土极限承载特性的研究现状第27-29页
        1.3.3 桩土动力承载特性的研究现状第29-31页
    1.4 离散元方法在岩土工程中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第31-36页
        1.4.1 离散元方法的研究现状第31-34页
        1.4.2 离散元方法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第34-36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36-39页
第2章 内击压灌桩施工工艺及现场试验研究第39-61页
    2.1 引言第39页
    2.2 内击压灌桩施工工艺第39-46页
        2.2.1 内击压灌桩桩机第39-42页
        2.2.2 内击压灌桩桩管的设计第42-43页
        2.2.3 内击压灌桩成桩的施工流程第43-44页
        2.2.4 内击压灌桩测桩方法第44-46页
        2.2.5 端阻力系数的定义第46页
    2.3 内击压灌桩的现场试验第46-54页
        2.3.1 实验目的第46-47页
        2.3.2 试验场地概况第47-49页
        2.3.3 试验方案第49-54页
    2.4 试验结果分析第54-59页
        2.4.1 静载试验单桩Q-S曲线对比分析第54-57页
        2.4.2 桩端阻力分析第57-58页
        2.4.3 荷载分担第58-59页
    2.5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3章 内击压灌桩成孔机理及端阻力系数的计算第61-89页
    3.1 引言第61页
    3.2 离散单元法的基本方程第61-66页
        3.2.1 物理方程第61-63页
        3.2.2 运动方程第63页
        3.2.3 接触模型第63-65页
        3.2.4 动态松弛法第65-66页
    3.3 桩土模型的建立第66-71页
        3.3.1 土体物理参数的确定第66-68页
        3.3.2 桩身模型及桩锤模型的建立第68-69页
        3.3.3 土体模型的建立第69-70页
        3.3.4 土体内部测量球的设置第70-71页
        3.3.5 静压和内击过程数值模拟的实现第71页
    3.4 成孔过程的数值结果分析第71-84页
        3.4.1 位移场的变化规律第71-74页
        3.4.2 颗粒轨迹的变化规律第74-77页
        3.4.3 竖向位移的变化规律第77-78页
        3.4.4 径向位移的变化规律第78-79页
        3.4.5 应力场的变化规律第79-82页
        3.4.6 孔隙率的变化规律第82-84页
    3.5 端阻力系数的计算第84页
    3.6 不同参数变化对端阻力系数的影响分析第84-87页
        3.6.1 成桩深度对端阻力系数的影响第84-85页
        3.6.2 不同桩径对端阻力系数的影响第85-86页
        3.6.3 不同土层性质对端阻力系数的影响第86-87页
    3.7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4章 内击压灌桩成孔过程的振动响应分析第89-115页
    4.1 引言第89页
    4.2 内击作用冲击力的计算第89-91页
    4.3 内击作用下桩土振动方程的建立第91-95页
        4.3.1 桩的振动方程第92页
        4.3.2 桩侧土的振动方程第92-93页
        4.3.3 桩端土的振动方程第93-94页
        4.3.4 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第94-95页
    4.4 内击作用下桩土相互作用力的计算第95-97页
    4.5 内击作用下土体振动响应的计算第97-99页
    4.6 土体振动的时程曲线第99-101页
    4.7 内击作用下土体的振动响应对比分析第101-114页
        4.7.1 水平方向的振动响应第101-107页
        4.7.2 竖直方向的振动响应第107-114页
    4.8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第5章 内击压灌桩桩端位于岩层的承载性状分析第115-137页
    5.1 引言第115页
    5.2 桩端基岩的破坏模式第115-116页
    5.3 节理基岩的模型试验第116-119页
        5.3.1 节理基岩的制作第116-117页
        5.3.2 模型箱的制作第117-118页
        5.3.3 加载方案及测量数据的采集第118-119页
    5.4 破坏模式分析第119-126页
        5.4.1 裂隙分布模式第119-120页
        5.4.2 荷载传递路径及最终破坏模式第120-122页
        5.4.3 楔体形式第122-123页
        5.4.4 力-位移曲线第123-126页
    5.5 承载力规律第126-128页
        5.5.1 节理倾角对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第126-127页
        5.5.2 节理数目对桩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第127-128页
    5.6 桩端基岩破坏模式的的数值分析第128-135页
        5.6.1 基岩数值模型的建立第128-129页
        5.6.2 不同节理分布下的破坏模式第129-132页
        5.6.3 不同节理分布下的荷载传递路径第132-135页
    5.7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第6章 桩端承载力的三维极限分析第137-163页
    6.1 引言第137页
    6.2 极限分析上限法的基本原理第137-139页
        6.2.1 基于传统塑性理论的分析方法第137-138页
        6.2.2 基于广义塑性理论的分析方法第138-139页
    6.3 虚功方程第139-140页
    6.4 破坏准则的选取第140-141页
    6.5 完整基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第141-148页
        6.5.1 破坏模式及速度场的建立第141-144页
        6.5.2 上限法能量耗散的计算第144-148页
        6.5.3 桩端极限承载力的上限解第148页
    6.6 小倾角节理基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第148-154页
        6.6.1 破坏模式及速度场的建立第148-151页
        6.6.2 上限法能量耗散的计算第151-153页
        6.6.3 桩端极限承载力的上限解第153-154页
    6.7 大倾角节理基岩桩端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第154-162页
        6.7.1 破坏模式及速度场的建立第154-157页
        6.7.2 上限法能量耗散的计算第157-161页
        6.7.3 桩端极限承载力的上限解第161-162页
    6.8 算例分析第162页
    6.9 本章小结第162-163页
结论与展望第163-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9页
附录第179-18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187-189页
致谢第189-191页
个人简历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与效益分析--以DX电大为例
下一篇:技能比赛促进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以衡水科技工程学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