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电解多功能起重机主梁部件优化设计与研究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课题研究的来源、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4页 |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1.3.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2章 建立铝电解多功能起重机分析模型 | 第19-36页 |
| 2.1 有限元法及应用软件 | 第19-22页 |
| 2.1.1 有限元分析法 | 第19-21页 |
| 2.1.2 有限元软件 | 第21-22页 |
| 2.2 铝电解多功能起重机主要机构介绍 | 第22-30页 |
| 2.2.1 铝电解多功能起重机主梁结构 | 第23-27页 |
| 2.2.2 铝电解多功能起重机主梁参数 | 第27-30页 |
| 2.2.3 载荷组合 | 第30页 |
| 2.3 建立主梁有限元模型 | 第30-35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主梁结构的静力学分析 | 第36-45页 |
| 3.1 静力学分析简介 | 第36页 |
| 3.2 铝电解多功能起重机主梁结构静力学分析 | 第36-43页 |
| 3.2.1 工况一静力学分析 | 第37-38页 |
| 3.2.2 工况二静力学分析 | 第38-41页 |
| 3.2.3 工况三静力学分析 | 第41-43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4章 主梁结构的动力学分析 | 第45-61页 |
| 4.1 动力学分析 | 第45-49页 |
| 4.1.1 建立动力学模型 | 第47-49页 |
| 4.1.2 运动方程分析 | 第49页 |
| 4.2 模态分析 | 第49-54页 |
| 4.2.1 模态分析步骤 | 第50页 |
| 4.2.2 结果分析 | 第50-54页 |
| 4.3 谐响应分析 | 第54-56页 |
| 4.3.1 谐响应分析 | 第54-55页 |
| 4.3.2 参数设定与分析 | 第55-56页 |
| 4.3.3 结果分析 | 第56页 |
| 4.4 瞬态动力学分析 | 第56-60页 |
| 4.4.1 瞬态动力学分析理论 | 第57-58页 |
| 4.4.2 参数选择 | 第58页 |
| 4.4.3 基本步骤 | 第58-59页 |
| 4.4.4 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箱型主梁的优化设计 | 第61-69页 |
| 5.1 优化设计理论 | 第61-62页 |
| 5.2 主梁结构分析过程 | 第62-66页 |
| 5.2.1 设计优化变量 | 第62-63页 |
| 5.2.2 优化分析 | 第63页 |
| 5.2.3 优化结果输出 | 第63-64页 |
| 5.2.4 优化后结构分析 | 第64-66页 |
| 5.3 材料优选 | 第66-6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 总结 | 第69-70页 |
| 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