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刑事和解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7-27页 |
2.1 对刑事和解制度的阐释 | 第17-22页 |
2.1.1 刑事和解制度的概念及其特点 | 第17-19页 |
2.1.2 刑事和解制度与辩诉交易制度的对比分析 | 第19-22页 |
2.2 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2-27页 |
2.2.1 程序正义理论 | 第22-23页 |
2.2.2 诉讼效益理论 | 第23页 |
2.2.3 契约观念理论 | 第23-24页 |
2.2.4 和谐社会理论 | 第24-25页 |
2.2.5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新刑诉法背景下刑事和解制度的问题分析 | 第27-36页 |
3.1 刑事和解制度的现行立法规定及问题解析 | 第27-33页 |
3.1.1 达成刑事和解的主体 | 第27-28页 |
3.1.2 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 | 第28-29页 |
3.1.3 刑事和解的适用范围 | 第29-30页 |
3.1.4 刑事和解的和解协议书 | 第30-31页 |
3.1.5 刑事和解的审查与监督 | 第31-32页 |
3.1.6 适用刑事和解的法律后果 | 第32-33页 |
3.2 刑事和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配套机制问题 | 第33-36页 |
3.2.1 纳入刑事和解的案件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 | 第33-34页 |
3.2.2 仍未建立案件履行完毕后的追踪回访机制 | 第34页 |
3.2.3 刑事和解过程中心理矫正的不到位 | 第34-35页 |
3.2.4 社区没有充分发挥在刑事和解案件执行中的矫正作用 | 第35页 |
3.2.5 现有制度对被害人的补偿不健全 | 第35-36页 |
第4章 域外刑事和解制度的考察 | 第36-41页 |
4.1 美国 | 第36页 |
4.2 英国 | 第36-37页 |
4.3 法国 | 第37-38页 |
4.4 德国 | 第38-39页 |
4.5 日本 | 第39-41页 |
第5章 健全刑事和解制度的有益探索 | 第41-53页 |
5.1 关于刑事和解制度立法完善的探讨 | 第41-48页 |
5.1.1 刑事和解的主体应明确单位 | 第41页 |
5.1.2 刑事和解适用条件更加明晰 | 第41-42页 |
5.1.3 刑事和解适用范围的适当拓宽 | 第42-44页 |
5.1.4 民事部分的证据和解在刑事和解协议中的准入 | 第44-45页 |
5.1.5 审查与监督的全面贯彻 | 第45-46页 |
5.1.6 对不同阶段的刑事和解法律后果的调整 | 第46-48页 |
5.2 刑事和解制度与其配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 第48-53页 |
5.2.1 风险评估制度的建立 | 第48-49页 |
5.2.2 案件追踪回访制度的建立 | 第49-50页 |
5.2.3 心理矫正制度的完善 | 第50-51页 |
5.2.4 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 第51页 |
5.2.5 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完善 | 第51-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