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助听器中语音增强算法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数字助听器 | 第9-11页 |
1.2.1 助听器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数字助听器工作原理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语音信号理论基础 | 第13-24页 |
2.1 语音信号发声机理和特性 | 第13-15页 |
2.1.1 语音的发声机理 | 第13-14页 |
2.1.2 语音的基本特征 | 第14-15页 |
2.2 人耳的听觉机理 | 第15-17页 |
2.2.1 听觉器官 | 第15-16页 |
2.2.2 语音信号听觉特性 | 第16-17页 |
2.3 语音信号产生的数学模型 | 第17-21页 |
2.3.1 激励模型 | 第18-19页 |
2.3.2 声道模型 | 第19-21页 |
2.3.3 辐射模型 | 第21页 |
2.4 语音质量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2.4.1 语音质量的主观评价方法 | 第21-22页 |
2.4.2 语音质量的客观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数字助听器中的核心算法 | 第24-33页 |
3.1 数字助听器中的语音增强算法 | 第24-28页 |
3.1.1 单麦克风语音增强方法 | 第24-27页 |
3.1.2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增强算法 | 第27-28页 |
3.2 数字助听器中的其他关键技术 | 第28-32页 |
3.2.1 声源定位算法 | 第28-29页 |
3.2.2 响度补偿算法 | 第29-31页 |
3.2.3 回声消除算法 | 第31-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语音增强算法 | 第33-42页 |
4.1 小波分析简介 | 第33-34页 |
4.2 小波阈值去噪算法 | 第34-37页 |
4.2.1 小波阈值去噪算法基本原理 | 第34-36页 |
4.2.2 小波基的选择以及阈值的选取 | 第36-37页 |
4.3 改进的小波阈值去噪算法 | 第37-41页 |
4.3.1 阈值门限准则 | 第37-38页 |
4.3.2 阈值函数 | 第38-39页 |
4.3.3 实验仿真与分析 | 第39-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增强算法 | 第42-63页 |
5.1 麦克风阵列基础知识 | 第42-48页 |
5.1.1 阵列拓扑结构 | 第42-43页 |
5.1.2 声场模型 | 第43-45页 |
5.1.3 房间混响模型 | 第45-46页 |
5.1.4 阵列方向图 | 第46-48页 |
5.2 波束形成算法 | 第48-55页 |
5.2.1 固定波束形成算法 | 第48-50页 |
5.2.2 广义旁瓣抵消器结构的波束形成算法 | 第50-53页 |
5.2.3 CCAF-NCAF结构的波束形成算法 | 第53-55页 |
5.3 改进的语音增强算法 | 第55-61页 |
5.3.1 传统GSC算法的缺陷 | 第55-57页 |
5.3.2 改进算法原理 | 第57-59页 |
5.3.3 实验结果及性能分析 | 第59-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68-69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