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理论论文--汽车的操纵性和稳定性论文

基于悬架刚柔耦合建模的某A级车操纵稳定性优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汽车操纵稳定性概述第8页
    1.2 汽车操纵稳定性研究历史及发展现状第8-10页
    1.3 汽车操纵稳定性的评价和研究方法第10-12页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2-13页
第二章 车辆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13-35页
    2.1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发展第13-14页
    2.2 MSC.Adams/Car软件介绍第14-15页
    2.3 前后悬架刚柔耦合建模第15-27页
        2.3.1 建模前提条件假设第16页
        2.3.2 柔性体模型第16-17页
        2.3.3 弹性元件模型第17-18页
        2.3.4 麦弗逊前悬架模型第18-20页
        2.3.5 转向系统模型第20-21页
        2.3.6 横向稳定杆模型第21-24页
        2.3.7 扭转梁后悬架模型第24-27页
    2.4 动力系统模型第27-28页
    2.5 轮胎模型第28页
    2.6 制动系统模型第28-29页
    2.7 车身模型的质心与转动惯量第29-32页
    2.8 悬架模型调整第32-34页
    2.9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三章 悬架动力学模型KC特性分析第35-51页
    3.1 悬架KC试验概述第35-36页
    3.2 前束角对操稳特性影响分析第36-41页
        3.2.1 前束角K特性分析第37-40页
        3.2.2 前束角C特性分析第40-41页
    3.3 外倾角对操稳特性影响分析第41-44页
        3.3.1 外倾角K特性分析第42-43页
        3.3.2 外倾角C特性分析第43-44页
    3.4 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偏移距对操稳特性影响分析第44-45页
    3.5 主销后倾角和主销后倾拖距对操稳特性影响分析第45-46页
    3.6 轮距和轴距对操稳特性影响分析第46-49页
    3.7 悬架刚度和侧倾刚度对操稳特性影响分析第49-50页
    3.8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整车操纵稳定性仿真第51-61页
    4.1 整车操纵稳定性试验概述第51页
    4.2 整车稳态转向特性试验第51-55页
    4.3 整车瞬态转向特性试验第55-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 操纵稳定性优化研究第61-72页
    5.1 弹簧刚度、减振器阻尼对操稳特性的影响第61-64页
    5.2 转向传动比、助力转向特性对操稳特性的影响第64-66页
    5.3 稳定杆直径对操稳特性的影响第66-68页
    5.4 轮胎侧偏刚度对操稳特性的影响第68-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论文总结第72-73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法经济学研究
下一篇:河北省主要作物全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及需水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