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各种汽车论文--各种能源汽车论文--电动汽车论文

基于变结构滤波的动力电池荷电状态估算方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电动汽车及电池简史第9-12页
        §1.1.1 电动汽车发展史第9-10页
        §1.1.2 电动电池简史第10页
        §1.1.3 动力电池评价指标第10-11页
        §1.1.4 几种常用动力电池第11-12页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3 动力电池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课题来源第13-15页
        §1.3.1 动力电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2 动力电池SOC估算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3 课题来源第15页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5-16页
第二章 SOC估算方法综述与分析第16-21页
    §2.1 SOC的经典定义第16页
    §2.2 SOC估算方法第16-20页
        §2.2.1 放电法第16页
        §2.2.2 安时法第16-17页
        §2.2.3 内阻法第17页
        §2.2.4 开路电压法第17-18页
        §2.2.5 模糊控制算法第18页
        §2.2.6 神经网络法第18页
        §2.2.7 卡尔曼滤波法第18-19页
        §2.2.8 扩展卡尔曼滤波法第19页
        §2.2.9 自适应卡尔曼滤波法第19页
        §2.2.10 粒子滤波法第19页
        §2.2.11 变结构滤波第19-20页
    §2.3 该文提出的SOC估算方法第20页
    §2.4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基于变结构滤波的电池模型参数辨识第21-32页
    §3.1 动力电池模型的概述第21-24页
        §3.1.1 电化学模型第21页
        §3.1.2 电池神经网络模型第21-22页
        §3.1.3 等效电路模型第22-24页
        §3.1.4 电池模型的选择第24页
    §3.2 基于变结构滤波的电池模型参数辨识第24-28页
        §3.2.1 变结构滤波第24-25页
        §3.2.2 Thevenin模型离散第25页
        §3.2.3 Thevenin模型参数识别第25-26页
        §3.2.4 基于变结构滤波的Thevenin模型仿真结果第26-27页
        §3.2.5 动力电池OCV-SOC关系的拟合第27-28页
    §3.3 三种RC电池模型参数辨识与比较分析第28-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基于变结构滤波与BP神经网络的动力锂电池SOC估算研究第32-41页
    §4.1 实验平台及工况实验第32-36页
        §4.1.1 Arbin-EVTS电池实验平台第32-33页
        §4.1.2 工况实验第33-36页
    §4.2 FUDS工况下SOC估算研究第36-39页
        §4.2.1 BP神经网络第37-38页
        §4.2.2 利用BP神经网络建立SOC-OCV模型关系第38-39页
    §4.3 FUDS工况下SOC估算仿真第39-40页
    §4.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五章 基于双变结构滤波的SOC估算研究第41-62页
    §5.1 变结构滤波第41-45页
        §5.1.1 电池的变结构滤波数学模型第42-43页
        §5.1.2 离散滑模到达条件第43-45页
    §5.2 基于变结构滤波的SOC算法研究第45-47页
    §5.3 基于模糊-变结构滤波的SOC算法研究第47-50页
        §5.3.1 模糊规则研究第47页
        §5.3.2 模糊-变结构滤波SOC估算算法研究第47-48页
        §5.3.3 仿真结果研究第48-49页
        §5.3.4 SOC初值对模糊-变结构滤波算法估算的影响研究第49-50页
    §5.4 动力电池端电压滤波第50-54页
    §5.5 双模糊变结构滤波SOC估算研究第54-61页
        §5.5.1 端电压滤波前后的SOC估算第54-58页
        §5.5.2 SOC初值对双模糊-变结构滤波的影响研究第58-61页
    §5.6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2-64页
    §6.1 研究工作总结第62页
    §6.2 工作展望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1页
致谢第71-72页
作者在读研期间已发表论文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铝合金与钢异种金属电弧铣钎焊
下一篇:杆状活动零件镀铬工艺改善及替代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