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产学研合作网络与学者绩效关系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2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9页
    1.2 问题的提出第19-20页
    1.3 研究思路第20-23页
        1.3.1 关键概念第20-21页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第21-22页
        1.3.3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 研究内容安排第23-25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第25-63页
    2.1 相关理论基础第25-36页
        2.1.1 组织间合作理论第25-29页
        2.1.2 产学研合作理论第29-31页
        2.1.3 社会网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第31-36页
    2.2 产学研合作网络内涵与分析维度第36-41页
        2.2.1 产学研合作网络内涵第36-38页
        2.2.2 已有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相关研究第38-40页
        2.2.3 本文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研究范畴第40-41页
    2.3 产学研异质组织间的网络连接与连接类型第41-53页
        2.3.1 产学研合作组织差异第41-43页
        2.3.2 产学研异质组织间的网络连接第43-47页
        2.3.3 组织间连接类型与创新文献综述第47-53页
    2.4 产学研合作网络与学者绩效关系研究综述第53-59页
        2.4.1 产学研合作与学者绩效第53-57页
        2.4.2 合作网络与主体绩效第57-59页
    2.5 文献述评第59-61页
        2.5.1 现有研究的主要贡献第59-61页
        2.5.2 现有研究的不足第61页
    2.6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三章 产学研网络连接特征第63-81页
    3.1 网络连接类型及功能特征第64-65页
    3.2 产学研合作网络连接类型分析第65-69页
    3.3 产学研合作网络的二元特征第69-76页
    3.4 基于创新过程结合“弱连接”与“强连接”实例第76-77页
    3.5 产学研合作网络连接类型对学者绩效影响第77-78页
    3.6 本章小结第78-81页
第四章 探索性案例研究第81-103页
    4.1 研究方法第81-82页
    4.2 研究设计第82-84页
        4.2.1 理论述评与研究设计第82-83页
        4.2.2 案例选择第83-84页
        4.2.3 资料收集与整理第84页
    4.3 产学研合作网络与学者绩效案例内分析第84-99页
        4.3.1 A团队学者产学研合作第84-92页
        4.3.2 B团队学者产学研合作第92-97页
        4.3.3 C团队学者产学研合作第97-99页
    4.4 跨案例分析与研究命题第99-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3页
第五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第103-110页
    5.1 概念模型的提出第103-106页
    5.2 研究假设推理第106-109页
        5.2.1 结构资本对学者绩效的影响第106-107页
        5.2.2 关系资本对学者绩效的影响第107页
        5.2.3 认知资本对学者绩效的影响第107-108页
        5.2.4 个体能力的调节作用第108-109页
    5.3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六章 统计分析与实证检验第110-137页
    6.1 数据来源与处理第110-111页
    6.2 产学研合作网络统计分析第111-127页
        6.2.1 产学研合作网络绩效状况第111-112页
        6.2.2 产学研合作网络产业特征分析第112-117页
        6.2.3 产学研合作网络主体行为特征分析第117-121页
        6.2.4 产学研合作网络图谱分析第121-125页
        6.2.5 分析结论第125-127页
    6.3 产学研合作网络对学者绩效影响实证分析第127-130页
        6.3.1 变量设计第127-128页
        6.3.2 描述性统计第128-129页
        6.3.3 负二项回归分析第129-130页
    6.4 学者个人能力调节作用检验第130-133页
        6.4.1 数据处理过程第130-131页
        6.4.2 变量设计第131页
        6.4.3 描述性统计第131-132页
        6.4.4 负二项回归分析第132-133页
    6.5 研究结果探讨第133-136页
        6.5.1 假设验证总体情况第133-134页
        6.5.2 研究结果讨论第134-136页
    6.6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37-145页
    7.1 研究结论第137-141页
    7.2 主要创新点第141-142页
    7.3 研究启示第142-143页
    7.4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5页
附录第155-161页
    1. 分IPC小类统计产学研申请专利数结果(前100)第155-157页
    2. WIPO各技术领域产学研申请专利数结果第157-158页
    3. 发明者矩阵数据生成程序第158-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61-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附件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列车振动荷载下交叉盾构隧道的动力响应特性
下一篇:基于主题模型的社交媒体主题挖掘和文献影响力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