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超日债违约成因及处置效果案例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5-18页 |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1.3.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案例介绍 | 第18-22页 |
| 2.1 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 第18-20页 |
| 2.2 事件进程 | 第20-21页 |
| 2.2.1“11超日债”发行 | 第20页 |
| 2.2.2 评级持续下降 | 第20页 |
| 2.2.3 宣告违约 | 第20-21页 |
| 2.2.4 完成兑付 | 第21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第22-46页 |
| 3.1 违约的成因分析 | 第22-38页 |
| 3.1.1 行业成因 | 第22-27页 |
| 3.1.2 公司治理结构成因 | 第27-32页 |
| 3.1.3 财务成因 | 第32-37页 |
| 3.1.4 监管成因 | 第37-38页 |
| 3.2 违约后处置过程分析 | 第38-41页 |
| 3.3 违约的经济后果分析 | 第41-45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四章 案例启示 | 第46-52页 |
| 4.1 对公司经营的启示 | 第46-47页 |
| 4.2 对公司治理的启示 | 第47-48页 |
| 4.3 对中国公司债券市场的启示 | 第48-51页 |
| 4.3.1 减少政府干预 | 第48-49页 |
| 4.3.2 加大监管力度和惩罚力度 | 第49-50页 |
| 4.3.3 鼓励评级机构发展 | 第50-51页 |
| 4.3.4 分散违约风险 | 第5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附件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