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范围、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2.1 研究范围 | 第12-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2.3 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4.1 国外钢结构建筑研究简述 | 第15-16页 |
1.4.2 国内钢结构建筑研究简述 | 第16-18页 |
1.5 课题创新性 | 第18-19页 |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第2章 闽南小型钢结构建筑概述及案例分析 | 第22-54页 |
2.1 钢结构建筑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1.1 钢材的材料性质 | 第22页 |
2.1.2 钢材的分类、规格与选用 | 第22-23页 |
2.1.3 钢结构建筑的结构选型 | 第23-24页 |
2.2 闽南钢结构建筑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2.2.1 闽南地区与全国各地区钢结构建筑发展情况比较 | 第24-25页 |
2.2.2 厦、漳、泉三市钢结构建筑发展情况比较 | 第25-26页 |
2.2.3 闽南小型钢结构建筑兴起的内在原因 | 第26-28页 |
2.3 闽南小型钢结构建筑典型案例调研及分析 | 第28-52页 |
2.3.1 漳州市平和县桥上书屋 | 第28-32页 |
2.3.2 厦门市筼筜书院 | 第32-36页 |
2.3.3 厦门市园博苑嘉园 | 第36-39页 |
2.3.4 厦门市白鹭洲公园小型钢结构建筑 | 第39-42页 |
2.3.5 厦门市植物园沙生馆 | 第42-45页 |
2.3.6 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艺术公园亚洲园主体建筑 | 第45-49页 |
2.3.7 其它实地调研案例 | 第49-5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闽南小型钢结构建筑常见的构造问题及对策 | 第54-88页 |
3.1 防腐构造 | 第54-61页 |
3.1.1 常见的防腐构造问题 | 第55-58页 |
3.1.2 常见的防腐构造问题应对策略 | 第58-61页 |
3.2 防水构造 | 第61-67页 |
3.2.1 常见的屋面防水构造问题 | 第61-64页 |
3.2.2 常见的屋面防水构造问题应对策略 | 第64-67页 |
3.3 隔热构造 | 第67-79页 |
3.3.1 常见的隔热构造问题 | 第68-74页 |
3.3.2 常见的隔热构造问题应对策略 | 第74-79页 |
3.4 保温构造 | 第79-86页 |
3.4.1 常见的保温构造问题 | 第79-84页 |
3.4.2 常见的保温构造问题应对策略 | 第84-8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4章 闽南小型钢结构建筑常见的连接方式及分析 | 第88-109页 |
4.1 钢—钢连接方式分类及分析 | 第89-94页 |
4.1.1 焊接连接 | 第90-91页 |
4.1.2 螺栓连接 | 第91-93页 |
4.1.3 铆钉连接 | 第93-94页 |
4.1.4 射钉、自攻螺钉连接 | 第94页 |
4.2 钢—玻璃连接方式分类及分析 | 第94-100页 |
4.2.1 嵌入式连接 | 第95页 |
4.2.2 点支式连接 | 第95-97页 |
4.2.3 夹片式连接 | 第97-98页 |
4.2.4 粘结式连接 | 第98-99页 |
4.2.5 其它连接 | 第99-100页 |
4.3 钢—木连接方式分类及分析 | 第100-103页 |
4.3.1 直接连接 | 第100-101页 |
4.3.2 粘胶固定连接 | 第101-102页 |
4.3.3 螺栓固定连接 | 第102页 |
4.3.4 钢钉固定连接 | 第102-103页 |
4.4 钢—混凝土连接方式分类及分析 | 第103-107页 |
4.4.1 粘结型连接 | 第104页 |
4.4.2 胶结型连接 | 第104-105页 |
4.4.3 摩擦型连接 | 第105页 |
4.4.4 连接件式连接 | 第105-10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5章 呼应地域传统语言的闽南小型钢结构建筑形态表达 | 第109-134页 |
5.1 钢结构建筑的形态特征 | 第109-114页 |
5.1.1 通透性 | 第109-111页 |
5.1.2 轻巧性 | 第111-113页 |
5.1.3 塑形性 | 第113-114页 |
5.2 闽南小型钢结构建筑的地域性形态表达 | 第114-129页 |
5.2.1 建筑形体 | 第115-119页 |
5.2.2 建筑表皮 | 第119-123页 |
5.2.3 细部构件 | 第123-129页 |
5.3 闽南小型钢结构建筑形态表达的两点建议 | 第129-132页 |
5.3.1 充分体现钢结构建筑的形态特征 | 第129-130页 |
5.3.2 真实钢建构的表达 | 第130-13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6.1 结论 | 第134-135页 |
6.2 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致谢 | 第140-142页 |
附录A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2-144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实际项目——泉州市惠安县“问石斋”雕刻家工作室设计 | 第144-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