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2.2 国外关于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总结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页 |
1.5 创新性和可行性 | 第16-18页 |
1.5.1 创新性 | 第16-17页 |
1.5.2 可行性 | 第17-18页 |
第2章 产业集聚的基础研究 | 第18-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2 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第19-20页 |
2.2.2 产业集聚理论 | 第20-22页 |
2.3 公共政策及政策失灵的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3.1 公共政策 | 第22-23页 |
2.3.2 政策失灵理论 | 第23-24页 |
2.4 通过公共政策推动产业集聚的必要性分析 | 第24-26页 |
第3章 我国产业集聚发展现状及政策实践 | 第26-36页 |
3.1 我国产业集聚发展概况 | 第26-28页 |
3.2 我国产业集聚的相关政策和实践 | 第28-32页 |
3.2.1 我国产业集聚模式分类和政策方法 | 第28-30页 |
3.2.2 我国产业集聚的发展战略 | 第30-32页 |
3.3 我国产业集聚的现实问题 | 第32-36页 |
3.3.1 集聚规划不完善,土地利用不足 | 第32页 |
3.3.2 地区间创新科技能力差异大 | 第32-35页 |
3.3.3 生产要素短缺 | 第35页 |
3.3.4 政策的误区与滞后 | 第35-36页 |
第4章 成都市产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6-51页 |
4.1 成都市产业集聚发展脉络 | 第36-46页 |
4.1.1 成都市产业集聚发展概况 | 第36页 |
4.1.2 成都市产业集聚的定量分析 | 第36-41页 |
4.1.3 成都市产业政策的演变 | 第41-46页 |
4.2 成都市产业集聚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 第46-51页 |
4.2.1 区域间产业集聚基础建设差距过大 | 第46-47页 |
4.2.2 整体规划不够完善 | 第47-49页 |
4.2.3 产业基础弱,龙头产业优势不明显 | 第49页 |
4.2.4 产学研分割 | 第49-50页 |
4.2.5 R&D投入较小,科技创新资源不足 | 第50-51页 |
第5章 成都市推动产业集聚的政策工具分析 | 第51-61页 |
5.1 公共政策的运用原则 | 第51-53页 |
5.1.1 市场基础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 第51页 |
5.1.2 破除行政壁垒 | 第51-52页 |
5.1.3 明确各级政府分层定位 | 第52页 |
5.1.4 尽量降低政策的寻租效应 | 第52-53页 |
5.2 促进产业集聚的政策建议 | 第53-58页 |
5.2.1 以市场为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集聚专项规划 | 第53-54页 |
5.2.2 制定积极有效的要素政策 | 第54页 |
5.2.3 加大产业集群区域内生产及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 第54-55页 |
5.2.4 建立规范有序的竞争性的经济秩序 | 第55-56页 |
5.2.5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搭建多方交流桥梁 | 第56页 |
5.2.6 打造区域品牌,发展集群营销 | 第56-57页 |
5.2.7 加大科技投入,鼓励自主创新 | 第57页 |
5.2.8 强化优势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 | 第57-58页 |
5.3 未来推动成都市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走向 | 第58-61页 |
第6章 结论与不足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