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畜牧业、饲养业论文

甘南藏族游牧民定居研究--基于碌曲城南新区牧民新村的调查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3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第14-19页
        一、定居是游牧民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第14页
        二、甘南特殊的战略地位第14-18页
        三、城南新区牧民新村的典型性第18-19页
    第二节 游牧民定居研究现状及述评第19-24页
        一、国外学者关于游牧民定居的研究及述评第19-22页
        二、国内学者关于游牧民定居的研究及述评第22-24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24-27页
        一、文献法第24-25页
        二、参与客化法第25-26页
        三、深度访谈法第26页
        四、比较研究法第26-27页
    第四节 田野点境况第27-33页
        一、自然地理第27-29页
        二、牧民新村之形成第29-32页
        三、现实生存第32-33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政策实践第33-64页
    第一节 相关理论与概念第33-41页
        一、生态文明第33-36页
        二、可持续发展第36-38页
        三、文化多元化第38-40页
        四、生态移民第40页
        五、自然保护区第40-41页
    第二节 游牧民定居背景第41-49页
        一、传统游牧生产的局限性第42-43页
        二、碌曲草原生态危情第43-49页
        三、藏族游牧民向往现代生活的意愿第49页
    第三节 相关文件政策和实践历程第49-59页
        一、相关文件与政策第50-54页
        二、我国草原牧区的改革历程第54-58页
        三、甘南藏族游牧民定居历程第58-59页
    第四节 藏族游牧民定居的意义第59-62页
        一、生态意义第60-61页
        二、社会效益第61-62页
    三、经济效能第62-64页
第三章 传统的游牧生活第64-80页
    第一节 游牧文化的产生第64-67页
        一、草原的自然选择第64-65页
        二、群养动物的必然结果第65-67页
    第二节 碌曲藏族游牧民的传统生活第67-70页
        一、高度分散的游牧生产要素第67-68页
        二、相对“原始”的生活第68-70页
        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第70页
    第三节 游牧文化的特征第70-75页
        一、靠天养畜第70-72页
        二、明显的季节性第72-73页
        三、逐水草而居第73-74页
        四、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重合第74-75页
    第四节 游牧文化的虔诚践行第75-80页
        一、游牧生活的实质:游牧民、牛羊和草原的有机统一第75-77页
        二、草原的组合意义第77-80页
第四章 牧民新村的现代生活第80-119页
    第一节 定居藏族游牧民的生活情态第80-89页
        一、居住第80-82页
        二、饮食第82-83页
        三、不同的生存状态第83-85页
        四、精神领域第85-89页
    第二节 相对完备的教育、医疗、交流体系第89-100页
        一、放眼外界的可能——现代文化教育第90-96页
        二、对于医疗卫生的高度重视——碌曲医疗体系第96-99页
        三、时空的自由转换第99-100页
    第三节 藏族游牧民的分化第100-105页
        一、基本适应新生活的定居游牧民第100-103页
        二、无法安定下来的定居游牧民第103-104页
        三、传统的藏族游牧民第104-105页
    第四节 政策实施第105-112页
        一、生态恢复措施第105-107页
        二、多维度发展经济第107-110页
        三、政策效应第110-112页
    第五节 藏族游牧民定居成本分析第112-119页
        一、入住牧民新村的经济支出第112-113页
        二、定居之后的成本代价第113-114页
        三、被忽略的心理创伤第114页
        四、定居状态第114-119页
第五章 文化变迁第119-151页
    第一节 生产方式之变迁第120-125页
        一、人工舍饲第120-121页
        二、划区轮牧第121-122页
        三、牛羊的艰难“定居”第122页
        四、产业发展之悖论第122-125页
    第二节 生活方式之变迁第125-139页
        一、日常生活第126-133页
        二、人际社交第133-135页
        三、信息通道第135-137页
        四、婚姻家庭第137-139页
    第三节 精神文化之变迁第139-145页
        一、语言第139-140页
        二、教育第140-142页
        三、信仰第142-143页
        四、娱乐第143-145页
    第四节 社会重构第145-151页
        一、社会调适第145-149页
        二、社会身份第149-150页
        三、再社会化第150-151页
第六章 发展中的困惑——定居之后出现的新问题第151-171页
    第一节 生态环境恶化第152-156页
        一、牧民新村出现生态恶化问题第152-153页
        二、公共卫生隐患第153-156页
    第二节 发展之殇第156-163页
        一、现代化企业第156-157页
        二、耕种之害第157-158页
        三、人工牧草带来的噩梦第158页
        四、网围栏的潜在危害第158-161页
        五、围封禁牧——草原生态系统之失衡第161-163页
    第三节 就业困境第163-166页
        一、贫困第163-164页
        二、交际障碍第164-165页
        三、不安与不适第165-166页
    第四节 频发的社会新问题第166-171页
        一、“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第166-167页
        二、身份歧视第167-168页
        三、自筹困难第168-169页
        四、水能消耗第169-170页
        五、政府政策与实践执行中的偏差第170-171页
第七章 以人为本——藏族游牧民定居发展完善之路第171-204页
    第一节 对游牧民定居科学内涵的统一认知第171-173页
        一、现存的粗浅认知第171-172页
        二、科学内涵第172-173页
    第二节 草原的真正主人——藏族游牧民身份的确认第173-180页
        一、藏族游牧民的失语第174-176页
        二、藏族游牧民基本权利的弱化第176-177页
        三、个体的不满第177-179页
        四、游牧民是保护草原的主体第179-180页
    第三节 社会生存之本第180-192页
        一、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第182-183页
        二、产业结构调整第183-184页
        三、发展劳务经济第184-186页
        四、相关培训第186-187页
        五、草原休闲经济——生态旅游的兴起第187-189页
        六、绿色食品加工第189-190页
        七、民族特需用品加工第190-191页
        八、其他第三产业第191-192页
    第四节 城乡一体化第192-198页
        一、完善城镇公共基础设施第192-194页
        二、建设综合能源体系第194-195页
        三、加快信息化工程建设第195页
        四、加强科技支撑第195页
        五、提升市场机制第195-196页
        六、拓展社会保障事业第196-197页
        七、防疫监控第197-198页
        八、环境保护第198页
    第五节 文化科学教育的全力开拓第198-204页
        一、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第199-201页
        二、构建社区文化第201-202页
        三、学校教育第202页
        四、社会再教育第202-204页
第八章 反思与讨论——草原游牧业的改革与文明追求第204-232页
    第一节 草原——传统游牧文化的承载地第204-208页
        一、对草原生态的理性认知第204-205页
        二、草原土著居民——传统游牧民存在的意义第205-206页
        三、不同利益主体进驻草原第206-208页
    第二节 农学思维逻辑下的藏族游牧民定居政策实践第208-215页
        一、单线进化论的延续影响第208-212页
        二、“游牧”“农耕”——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形态第212-215页
    第三节 多重话语权的引入第215-220页
        一、3 种不同的声音:政府、藏族游牧民、研究者第215-216页
        二、藏族学者的担忧与建议第216-218页
        三、监管机构的缺失第218-220页
    第四节 当代社会的文明追求第220-232页
        一、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第220-222页
        二、文化多元化视角下的藏族传统游牧文化第222-225页
        三、游牧传统文化的重构——聚焦游牧民定居政策实践的另一种维度第225-226页
        四、规划现代化的反思第226-228页
        五、个体生活的意义与选择第228-232页
参考文献第232-239页
致谢第239-240页

论文共2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汉女性食封制度研究
下一篇:颅内压监测在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应用的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