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施工论文--施工方法论文

TBM与钻爆法修建硬质围岩隧道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6页
    1.1 研究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研究第9-13页
        1.2.1 TBM和钻爆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3页
    1.3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第13-14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6页
第二章 TBM与钻爆法在隧道施工中的综合性评价分析第16-26页
    2.1 前言第16页
    2.2 两种隧道开挖方法的应力路径第16-19页
        2.2.1 TBM方法破岩过程及应力调整第16-17页
        2.2.2 围岩位移计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对比第17-19页
    2.3 隧洞开挖围岩稳定综合评定方法第19-23页
        2.3.1 围岩破坏机理第20-23页
    2.4 隧洞开挖围岩稳定评定标准第23-26页
        2.4.1 围岩稳定安全系数第23-24页
        2.4.2 应力松弛系数第24-25页
        2.4.3 围岩弹性应变能第25-26页
第三章 花岗岩隧道不同开挖方式下的围岩应力及变形特征分析第26-35页
    3.1 前言第26页
    3.2 FLAC3D软件简介第26-27页
    3.3 两种方法对隧道围岩影响的综合性分析第27-32页
        3.3.1 无构造地应力条件第27-28页
        3.3.2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第28-29页
        3.3.3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变形规律第29页
        3.3.4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第29-30页
        3.3.5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力集中程度第30-31页
        3.3.6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第31-32页
    3.4 两种方法的对比分析第32-33页
    3.5 地应力对两种掘进方式的影响第33-35页
第四章 隧道轴线与不同较大水平主应力夹角情况下两种方法的比较第35-65页
    4.1 前言第35页
    4.2 隧道轴线与较大水平主应力夹角为 0°第35-39页
        4.2.1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第35页
        4.2.2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变形规律第35-36页
        4.2.3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第36-37页
        4.2.4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力集中程度第37页
        4.2.5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第37-38页
        4.2.6 小结第38-39页
    4.3 隧道轴线与较大水平主应力夹角为 15°第39-43页
        4.3.1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第39-40页
        4.3.2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变形规律第40页
        4.3.3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第40-41页
        4.3.4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力集中程度第41-42页
        4.3.5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第42页
        4.3.6 小结第42-43页
    4.4 隧道轴线与较大水平主应力夹角为 30°第43-47页
        4.4.1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第43-44页
        4.4.2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变形规律第44页
        4.4.3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第44-45页
        4.4.4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力集中程度第45-46页
        4.4.5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第46页
        4.4.6 小结第46-47页
    4.5 隧道轴线与较大水平主应力夹角为 45°第47-51页
        4.5.1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第47-48页
        4.5.2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变形规律第48页
        4.5.3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第48-49页
        4.5.4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力集中程度第49-50页
        4.5.5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第50页
        4.5.6 小结第50-51页
    4.6 隧道轴线与较大水平主应力夹角为 60°第51-56页
        4.6.1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第51-52页
        4.6.2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变形规律第52页
        4.6.3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第52-53页
        4.6.4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力集中程度第53-54页
        4.6.5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第54-55页
        4.6.6 小结第55-56页
    4.7 隧道轴线与较大水平主应力夹角为 75°第56-60页
        4.7.1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第56页
        4.7.2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变形规律第56-57页
        4.7.3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第57页
        4.7.4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力集中程度第57-58页
        4.7.5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第58-59页
        4.7.6 小结第59-60页
    4.8 隧道轴线与较大水平主应力夹角为 90°第60-65页
        4.8.1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第60页
        4.8.2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变形规律第60-61页
        4.8.3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塑性区分布第61页
        4.8.4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力集中程度第61-62页
        4.8.5 两种掘进方式下的围岩应变能密度分布规律第62-63页
        4.8.6 小结第63-65页
第五章 钻爆法与TBM法掘进硬质岩隧道对比分析第65-73页
    5.1 前言第65页
    5.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65-69页
    5.3 TBM法施工支护的必要性分析小结第69-7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73-75页
    6.1 成果及结论第73-74页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积件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医疗云平台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