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Summary | 第5-6页 |
缩略词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淋巴结组织的研究进展 | 第10-35页 |
1 淋巴结组织发生 | 第10-11页 |
1.1 人淋巴结的组织发生 | 第11页 |
1.2 大鼠淋巴结的组织发生 | 第11页 |
2 淋巴结的解剖学研究 | 第11-14页 |
2.1 头部淋巴结 | 第11-12页 |
2.2 颈部淋巴结 | 第12页 |
2.3 胸部淋巴结 | 第12-13页 |
2.4 腹壁和骨盆壁的淋巴结 | 第13页 |
2.5 腹腔内脏淋巴结 | 第13-14页 |
3 淋巴结的组织结构特征 | 第14-21页 |
3.1 淋巴结的光镜结构特征 | 第14-17页 |
3.1.1 被膜和小梁 | 第14页 |
3.1.2 实质 | 第14-17页 |
3.2 淋巴结的超微结构特征 | 第17-19页 |
3.2.1 被膜与小梁的超微结构 | 第17页 |
3.2.2 皮质的超微结构 | 第17-18页 |
3.2.3 髓质的超微结构 | 第18-19页 |
3.3 淋巴结细胞成分 | 第19-21页 |
3.3.1 淋巴细胞 | 第19-21页 |
3.3.2 网状细胞 | 第21页 |
3.3.3 淋巴内皮细胞 | 第21页 |
3.3.4 组织-巨噬细胞 | 第21页 |
4 淋巴结的脉管系统 | 第21-23页 |
4.1 淋巴结的血液循环通路 | 第21-22页 |
4.2 淋巴结淋巴循环通路 | 第22页 |
4.3 淋巴结血液循环通路与淋巴循环通路的关系 | 第22-23页 |
5 不同动物在不同的发育期淋巴结组织结构的变化 | 第23-24页 |
5.1 不同发育期人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变化 | 第23页 |
5.2 不同发育期大鼠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变化 | 第23-24页 |
5.3 不同发育期八点黑獭兔淋巴结的组织结构变化 | 第24页 |
6 淋巴结的主要病理变化 | 第24-28页 |
6.1 淋巴结的非肿瘤病变 | 第24-25页 |
6.1.1 滤泡型淋巴结病变 | 第24页 |
6.1.2 滤泡间区型淋巴结病变 | 第24-25页 |
6.1.3 以窦型为主的淋巴结病变 | 第25页 |
6.2 淋巴结的肿瘤性病变 | 第25-26页 |
6.3 淋巴结内的色素沉着 | 第26页 |
6.4 淋巴结与心脏疾病 | 第26页 |
6.5 淋巴结与传染病 | 第26-28页 |
6.5.1 淋巴结充血、出血 | 第26页 |
6.5.2 淋巴结干酪样变及髓样变 | 第26-27页 |
6.5.3 牛瘟与淋巴结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二部分 研究部分:不同年龄牦牛淋巴结组织结构的比较 | 第35-49页 |
1 前言 | 第35页 |
2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2.1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2.2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2.2.1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第36页 |
3 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3.1 组织学切片观察 | 第36-37页 |
3.1.1 脱水及包埋 | 第36-37页 |
3.1.2 切片 | 第37页 |
3.1.3 染色方法 | 第37页 |
3.2 图像分析与统计学处理 | 第37-38页 |
4 结果 | 第38-42页 |
4.1 牦牛淋巴结的组织学特点 | 第38-39页 |
4.1.1 被膜与小梁 | 第38页 |
4.1.2 淋巴小结 | 第38页 |
4.1.3 副皮质区 | 第38页 |
4.1.4 髓索 | 第38-39页 |
4.1.5 淋巴窦 | 第39页 |
4.1.6 淋巴管 | 第39页 |
4.2 不同年龄牦牛淋巴结的相关数据的统计学分析 | 第39-42页 |
4.2.1 不同年龄牦牛淋巴结生发中心数量的定量分析 | 第39-40页 |
4.2.2 不同年龄牦牛淋巴结皮质相对面积百分比的定量分析 | 第40-41页 |
4.2.3 不同年龄牦牛淋巴结髓质相对面积百分比的定量分析 | 第41-42页 |
5 讨论 | 第42-44页 |
6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图版 | 第49-51页 |
图版说明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作者简介 | 第55-56页 |
导师简介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