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2 课题研究对象 | 第8-9页 |
1.2.1 概念阐述 | 第8-9页 |
1.2.2 范围界定 | 第9页 |
1.3 课题研究方法 | 第9页 |
1.4 基础研究 | 第9-14页 |
1.4.1 相关文献阅读 | 第9-10页 |
1.4.2 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1.4.3 案例选取 | 第11-14页 |
1.5 课题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城市历史文化题材商业街区商业开发要点研究 | 第16-32页 |
2.1 开发特征 | 第16-17页 |
2.1.1 文化立魂 | 第16页 |
2.1.2 客源驱动 | 第16页 |
2.1.3 休闲主导 | 第16-17页 |
2.2 发展趋势 | 第17页 |
2.2.1 科学规划与保留记忆 | 第17页 |
2.2.2 整合资源与旅游品牌 | 第17页 |
2.2.3 地域文化与消费体验 | 第17页 |
2.3 文化体验 | 第17-22页 |
2.3.1 体验经济 | 第17-18页 |
2.3.2 文化体验设计内容 | 第18-20页 |
2.3.3 文化体验设计方法 | 第20-22页 |
2.4 商业定位 | 第22-25页 |
2.4.1 商业环境定位 | 第23-24页 |
2.4.2 目标市场定位 | 第24-25页 |
2.5 商业业态 | 第25-28页 |
2.5.1 业态类型及档次 | 第25-26页 |
2.5.2 业态结构 | 第26-27页 |
2.5.3 业态特色 | 第27-28页 |
2.6 运营模式 | 第28-32页 |
2.6.1 投资主体 | 第28-29页 |
2.6.2 盈利方式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城市历史文化题材商业街区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 第32-58页 |
3.1 空间格局的建构——基于建筑实体空间 | 第32-36页 |
3.1.1 实体排列模式 | 第32-34页 |
3.1.2 院落组合模式 | 第34-35页 |
3.1.3 组团并置模式 | 第35-36页 |
3.2 商业动线的建构——基于外部开放空间 | 第36-49页 |
3.2.1 商业动线组织模式 | 第37-48页 |
3.2.2 商业动线尺度要素 | 第48-49页 |
3.3 街巷空间的建构 | 第49-54页 |
3.3.1 街巷空间尺度要素 | 第49-52页 |
3.3.2 街巷空间体验要素 | 第52-54页 |
3.4 建筑单体的建构 | 第54-58页 |
3.4.1 建筑单体尺度要素 | 第54-55页 |
3.4.2 建筑单体体验要素 | 第55-58页 |
第四章 城市历史文化题材商业街区案例研究——以武汉天地商业街区、成都宽窄巷子为例 | 第58-86页 |
4.1 武汉天地商业街区 | 第58-75页 |
4.1.1 基本概况 | 第58-60页 |
4.1.2 武汉天地商业模式分析 | 第60-63页 |
4.1.3 武汉天地文化体验分析 | 第63-64页 |
4.1.4 武汉天地规划设计分析 | 第64-75页 |
4.2 成都宽窄巷子 | 第75-86页 |
4.2.1 基本概况 | 第75页 |
4.2.2 宽窄巷子文化体验分析 | 第75-76页 |
4.2.3 宽窄巷子商业模式分析 | 第76-77页 |
4.2.4 宽窄巷子规划设计分析 | 第77-86页 |
第五章 城市历史文化题材商业街区设计实践——以南京报恩寺遗址公园商业街区、西安临潼华清骊泉苑为例 | 第86-106页 |
5.1 南京报恩寺遗址公园商业街区 | 第86-97页 |
5.1.1 立地条件 | 第86-88页 |
5.1.2 文化体验 | 第88页 |
5.1.3 商业模式 | 第88-91页 |
5.1.4 规划设计 | 第91-97页 |
5.2 西安临潼华清骊泉苑 | 第97-105页 |
5.2.1 立地条件 | 第97-98页 |
5.2.2 文化体验 | 第98页 |
5.2.3 商业模式 | 第98-100页 |
5.2.4 规划设计 | 第100-105页 |
5.3 实践小结 | 第105-106页 |
结语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2-116页 |
附录 攻读术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