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16页 |
1.1.1 纳米复合结构的概述 | 第10-12页 |
1.1.2 纳米复合结构的生长机理 | 第12-16页 |
1.2 半导体、金属纳米复合结构的结构及催化性能的关系 | 第16-25页 |
1.2.1 半导体-半导体纳米复合结构的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 | 第17-20页 |
1.2.2 半导体-金属纳米复合结构的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 | 第20-22页 |
1.2.3 双金属纳米复合结构的结构与催化性能的关系 | 第22-25页 |
1.3 本文的选题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3.1 机遇与挑战 | 第25-26页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半导体-半导体纳米复合结构的可控合成及其光谱研究 | 第28-44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反应路线设计 | 第29-30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2.3.1 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3页 |
2.4.1 Cu_(1.94)S?ZnS异质结构纳米棒的结构表征 | 第31-35页 |
2.4.2 Cu_(1.94)S?ZnS异质结构纳米棒、纳米线的可控合成 | 第35-39页 |
2.4.3 Cu_(1.94)S?ZnS异质结构的生长机理 | 第39-40页 |
2.4.4 Cu_(1.94)S?ZnS异质结构纳米棒、纳米线的光谱性质和组装趋势 | 第40-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半导体-金属纳米复合结构的设计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 第44-71页 |
3.1 引言 | 第44-46页 |
3.2 Cu_(1.94)S?Zn_xCd_(1-x)S/Pt半导体-金属复合结构的构建 | 第46-47页 |
3.3 实验部分 | 第47-50页 |
3.3.1 试剂与仪器 | 第47页 |
3.3.2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0-70页 |
3.4.1 Cu_(1.94)S?Zn_xCd_(1-x)S/Pt纳米复合结构的结构表征 | 第50-59页 |
3.4.2 Cu_(1.94)S?Zn_xCd_(1-x)S异质结构纳米棒的合成影响因素 | 第59-61页 |
3.4.3 Cu_(1.94)S?Zn_xCd_(1-x)S异质结构纳米棒的光谱研究 | 第61-62页 |
3.4.4 Cu_(1.94)S?Zn_xCd_(1-x)S及Cu_(1.94)S?Zn_xCd_(1-x)S/Pt纳米晶的光催化制氢性能 | 第62-64页 |
3.4.5 纳米复合结构的界面电子结构及电荷转移机理的研究 | 第64-7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4章 钌基复合/双金属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第71-85页 |
4.1 引言 | 第71-7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2-73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72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4页 |
4.3.1 RuCu空心纳米笼及Cu@Ru核壳结构纳米晶的结构表征 | 第73-77页 |
4.3.2 RuCu空心纳米笼及Cu@Ru核壳结构纳米晶的形成机理研究 | 第77-79页 |
4.3.3 Ru-Cu双金属纳米晶的合成影响因素 | 第79-81页 |
4.3.4 RuCu空心纳米笼及Cu@Ru核壳纳米晶的催化性能研究 | 第81-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