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9-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水泵水轮机驼峰特性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水泵工况驼峰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13-14页 |
1.2.2 流动分离和旋转失速 | 第14-15页 |
1.2.3 总结 | 第15-16页 |
1.3 空化对驼峰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水泵水轮机不稳定流动研究方法介绍 | 第17-19页 |
1.4.1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2 数值计算湍流模型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方法及模型运行参数 | 第21-48页 |
2.1 试验研究方法介绍 | 第21-29页 |
2.1.1 高水头水泵水轮机模型 | 第21-22页 |
2.1.2 模型试验台介绍 | 第22-27页 |
2.1.3 模型试验台水力参数定义 | 第27-28页 |
2.1.4 试验研究工况点 | 第28-29页 |
2.2 数值计算方法介绍 | 第29-36页 |
2.2.1 流体域模型构建 | 第30页 |
2.2.2 网格划分 | 第30-31页 |
2.2.3 数值计算控制方程 | 第31-34页 |
2.2.4 计算方法及边界条件 | 第34页 |
2.2.5 计算工况选取 | 第34-35页 |
2.2.6 非定常计算压力脉动设置 | 第35-36页 |
2.3 模型运行参数 | 第36-46页 |
2.3.1 水泵水轮机全特性曲线 | 第36-38页 |
2.3.2 水泵水轮机驼峰特性 | 第38-39页 |
2.3.3 水泵水轮机临界空化系数特性 | 第39-46页 |
2.3.4 初步计算结果 | 第4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水泵工况驼峰特性及水力稳定性分析 | 第48-79页 |
3.1 引言 | 第48页 |
3.2 驼峰中的迟滞现象 | 第48-51页 |
3.3 驼峰区域典型工况点流动结果分析 | 第51-61页 |
3.3.1 计算结果验证 | 第51-53页 |
3.3.2 叶轮内部的流场分析 | 第53-61页 |
3.4 驼峰区域压力脉动分析 | 第61-77页 |
3.4.1 中开度结果 | 第61-69页 |
3.4.2 大开度结果 | 第69-72页 |
3.4.3 小开度结果 | 第72-75页 |
3.4.4 压力脉动在不同方向上的分布 | 第75-7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四章 驼峰区旋转失速稳定性及特征分析 | 第79-98页 |
4.1 引言 | 第79页 |
4.2 基于湍动能输运方程的分析手段 | 第79-88页 |
4.2.1 湍动能输运方程 | 第79-82页 |
4.2.2 不同流量点下的湍动能产生项变化趋势 | 第82-88页 |
4.3 旋转失速的产生和发展机理 | 第88-97页 |
4.3.1 二维计算结果 | 第89-91页 |
4.3.2 旋转失速发展规律 | 第91-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空化对水泵工况驼峰特性的影响及原因 | 第98-121页 |
5.1 引言 | 第98页 |
5.2 空化状态对驼峰特性的影响 | 第98-109页 |
5.2.1 大开度结果 | 第99-104页 |
5.2.2 中开度结果 | 第104-106页 |
5.2.3 小开度结果 | 第106-108页 |
5.2.4 小结 | 第108-109页 |
5.3 空化条件下驼峰区域的流动稳定性分析 | 第109-115页 |
5.3.1 压力脉动随空化条件的变化 | 第109-110页 |
5.3.2 空化云的演变规律对叶轮内部压力脉动的影响 | 第110-115页 |
5.4 空化系数对流道内涡的影响 | 第115-119页 |
5.4.1 涡的显示方法 | 第115-116页 |
5.4.2 空化系数对流道内涡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工作总结及展望 | 第121-124页 |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
6.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22-123页 |
6.3 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1页 |
致谢 | 第131-13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