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8页 |
1.1 适配体 | 第16-21页 |
1.1.1 概述 | 第16页 |
1.1.2 SELEX筛选 | 第16-19页 |
1.1.3 DNA适配体与RNA适配体 | 第19-20页 |
1.1.4 相对于抗体的优点 | 第20-21页 |
1.2 适配体功能化的纳米探针 | 第21-36页 |
1.3 适配体在癌症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36-44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工作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8页 |
第二章 电化学细胞传感器用于白血病细胞的高选择检测及细胞表面死亡受体的定量检测 | 第58-75页 |
摘要 | 第58页 |
2.1 前言 | 第58-5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9-63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59-60页 |
2.2.2 电化学纳米探针的制备 | 第60页 |
2.2.3 电化学传感界面的构建 | 第60-61页 |
2.2.4 细胞培养和捕获 | 第61页 |
2.2.5 酶放大的电化学测定 | 第61页 |
2.2.6 检测DR4/DR5表达量对禮黑素的动态响应 | 第61-62页 |
2.2.7 流式细胞仪分析 | 第62页 |
2.2.8 仪器与表征 | 第62-6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1页 |
2.4 结论 | 第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第三章 无酶杂化纳米电化学催化剂用于循环肿瘤细胞的超灵敏电化学传感 | 第75-93页 |
摘要 | 第75页 |
3.1 前言 | 第75-7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6-79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76页 |
3.2.2 Fe_3O_4磁珠的合成 | 第76页 |
3.2.3 银纳米方块的合成 | 第76页 |
3.2.4 金属纳米笼的合成 | 第76-77页 |
3.2.5 Fe_3O_4@Ag-Pd核-星纳米粒子的合成 | 第77页 |
3.2.6 Fe_3O_4@Ag-Pd粒子表面功能化循环肿瘤细胞(CSC)鞭向适配体 | 第77页 |
3.2.7 细胞的培养与捕获 | 第77-78页 |
3.2.8 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 | 第78-79页 |
3.2.9 仪器 | 第79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0页 |
3.3.1 Fe_3O_4@Ag-Pd核-星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79-81页 |
3.3.2 Fe_3O_4@Ag-Pd核-星纳米粒子的电化学催化性质 | 第81-83页 |
3.3.3 Fe_3O_4表面Ag-Pd双金属纳米笼的电化学信号放大作用 | 第83-85页 |
3.3.4 Fe_3O_4@Ag-Pd核-星纳米粒子催化稳定性优于传统酶催化体系 | 第85-87页 |
3.3.5 Fe_3O_4@Ag-Pd核-星纳米粒子催化探针的电化学细胞传感 | 第87-90页 |
3.4 结论 | 第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第四章 利用多功能杂化纳米探针实现多种急性白血病细胞的同时高灵敏检测 | 第93-111页 |
摘要 | 第93页 |
4.1 前言 | 第93-94页 |
4.2 实验步骤 | 第94-98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94-95页 |
4.2.2 纳米探针的制备 | 第95页 |
4.2.3 细胞培养 | 第95-96页 |
4.2.4 细胞传感器的组装与细胞捕获 | 第96页 |
4.2.5 细胞捕获与电化学传感 | 第96页 |
4.2.6 仪器和表征 | 第96-9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8-106页 |
4.4 结论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1页 |
第五章 金/量子点核-星结构纳米探针用于人血清中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的双通道检测 | 第111-124页 |
摘要 | 第111页 |
5.1 前言 | 第111-112页 |
5.2 实验步骤 | 第112-114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112-113页 |
5.2.2 Au-QDs核-星纳米探计的制备 | 第113页 |
5.2.3 传感器的构建 | 第113页 |
5.2.4 电化学和巧光测量 | 第113-114页 |
5.2.5 MMP-2 的 ELISA 检测 | 第114页 |
5.2.6 仪器与表征 | 第11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21页 |
5.4 结论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适体功能化的pH、温度和光敏的金纳米笼肿瘤干细胞靶向探针的构建与诊疗 | 第124-149页 |
摘要 | 第124页 |
6.1 前言 | 第124-125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5-132页 |
6.2.1 实验试剂 | 第125-126页 |
6.2.2 大尺寸多孔纳米金(AuNCs)的合成 | 第126页 |
6.2.3 双控共聚物一脂质体复合物膜(copolymer-liposome bilayer, PLB)的合成 | 第126页 |
6.2.4 AuNCs-PLB 的合成 | 第126-127页 |
6.2.5 细胞IE向适配体功能化AuNCs-PLB (AuNCs-PLB-Apt)的制备 | 第127页 |
6.2.6 体外药物装载和释放 | 第127页 |
6.2.7 细胞赔育与捕获 | 第127-128页 |
6.2.8 细胞活性的电化学检测 | 第128页 |
6.2.9 MTT细胞活性检测 | 第128-129页 |
6.2.10 共聚焦成像定位分析实验 | 第129页 |
6.2.11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调亡 | 第129-130页 |
6.2.12 活性氧(ROS)的检测 | 第130页 |
6.2.13 皮下荷瘤裸鼠模型的构建 | 第130页 |
6.2.14 药代动力学实验 | 第130页 |
6.2.15 活体肘瘤治疗实验 | 第130-131页 |
6.2.16 活体毒理学分析实验 | 第131-13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2-146页 |
6.3.1 大尺寸扩孔纳米金的合成与表征 | 第132页 |
6.3.2 AuNCs-PLB药物装载与释放行为研究 | 第132-135页 |
6.3.3 AuNCs的光热效应 | 第135-136页 |
6.3.4 Dox@AuNCs-PLB-Apt的细胞摄取与表征 | 第136-138页 |
6.3.5 电化学方法检测载药纳米探针的疗效 | 第138-141页 |
6.3.6 MTT法检测载药纳米採针的疗效 | 第141-142页 |
6.3.7 流式细胞术检测载药纳米探针的疗效 | 第142-143页 |
6.3.8 活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143-144页 |
6.3.9 载药纳米探针对活体肿瘤的疗效研究 | 第144-146页 |
6.4 结论 | 第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9页 |
附录 | 第149-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