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科教战略 | 第12页 |
1.1.2 学位缺口 | 第12-13页 |
1.1.3“二孩”政策 | 第13页 |
1.1.4 深圳中小学建筑的建设力度 | 第13页 |
1.1.5 深圳中小学建筑的现状问题 | 第13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3 创新点 | 第14页 |
1.3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5-19页 |
1.4.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5-16页 |
1.4.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6-19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6 研究方法和手段 | 第19-20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设计影响因素 | 第21-31页 |
2.1 教学模式环境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2.2 高密度城市环境影响因素 | 第23-27页 |
2.2.1 人口急剧增长 | 第23-24页 |
2.2.2 高密度城市环境 | 第24页 |
2.2.3 学校用地紧缺 | 第24-27页 |
2.3 原生地形地貌环境影响因素 | 第27-28页 |
2.4 湿热气候环境影响因素 | 第28-29页 |
2.5 小结 | 第29-31页 |
第3章 国内外相关中小学建筑案例研究 | 第31-55页 |
3.1 国外相关中小学建筑案例研究 | 第31-39页 |
3.1.1 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小学建筑案例研究 | 第31-35页 |
3.1.2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小学建筑案例研究 | 第35-39页 |
3.2 国内相关中小学建筑案例研究 | 第39-48页 |
3.3 深圳现状中小学建筑环境适应性设计问题调研 | 第48-51页 |
3.3.1 教学模式环境影响因素方面设计问题 | 第48-49页 |
3.3.2 高密度城市环境影响因素方面设计问题 | 第49-50页 |
3.3.3 原生地形地貌环境影响因素方面设计问题 | 第50页 |
3.3.4 湿热气候环境影响因素方面设计问题 | 第50-51页 |
3.4 深圳中小学建筑中标方案环境适应性设计趋势研究 | 第51-53页 |
3.4.1 教学模式环境影响下的中小学建筑中标方案 | 第51-52页 |
3.4.2 高密度城市环境影响下的中小学建筑中标方案 | 第52页 |
3.4.3 原生地形地貌环境影响下的中小学建筑中标方案 | 第52-53页 |
3.4.4 湿热气候环境影响下的中小学建筑中标方案 | 第53页 |
3.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深圳中小学建筑的教学模式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55-62页 |
4.1“多元评价体系”教学模式 | 第55-57页 |
4.1.1 教学单元(正式学习空间) | 第55-56页 |
4.1.2 共享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 | 第56-57页 |
4.2 设计实践验证 | 第57-61页 |
4.2.1 教学单元(正式学习空间) | 第58页 |
4.2.2 共享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 | 第58-61页 |
4.3 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深圳中小学建筑的高密度城市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62-85页 |
5.1 高密度城市压力 | 第62-64页 |
5.2 城市空间 | 第64-66页 |
5.3 城市交通 | 第66-69页 |
5.4 复合功能 | 第69-71页 |
5.5 校园空间 | 第71-79页 |
5.5.1 空间形态 | 第72-73页 |
5.5.2 空间结构 | 第73-75页 |
5.5.3 空间尺度 | 第75-77页 |
5.5.4 空间品质 | 第77-79页 |
5.6 设计实践验证 | 第79-84页 |
5.6.1 高密度城市压力 | 第80页 |
5.6.2 城市空间 | 第80页 |
5.6.3 城市交通 | 第80-81页 |
5.6.4 复合功能 | 第81页 |
5.6.5 校园空间 | 第81-84页 |
5.7 小结 | 第84-85页 |
第6章 深圳中小学建筑的原生地形地貌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85-95页 |
6.1 深圳原生环境 | 第85-87页 |
6.2 周边原生环境利用 | 第87-88页 |
6.3 基地内部原生地形地貌环境保留与改造 | 第88-90页 |
6.4 原生地形地貌环境环境融入校园景观 | 第90-91页 |
6.5 设计实践验证 | 第91-94页 |
6.5.1 周边原生环境利用 | 第92-93页 |
6.5.2 基地内部原生地形地貌环境保留与改造 | 第93页 |
6.5.3 原生地形地貌环境融入校园景观 | 第93-94页 |
6.6 小结 | 第94-95页 |
第7章 深圳中小学建筑的湿热气候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95-103页 |
7.1 通风、防潮策略 | 第95-96页 |
7.1.1 规划布局 | 第95页 |
7.1.2 底层架空 | 第95-96页 |
7.1.3 通风豁口 | 第96页 |
7.2 遮阳、隔热策略 | 第96-99页 |
7.2.1 遮阳、隔热构件 | 第96-98页 |
7.2.2“冷巷”、“骑楼”、“边弄” | 第98页 |
7.2.3 浅色调 | 第98-99页 |
7.3 深圳绿建 | 第99-102页 |
7.4 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8章 深圳的“未来学校”设计展望 | 第103-115页 |
8.1 未来的“主动式”教学模式 | 第104-108页 |
8.1.1 小班教学,因材施教 | 第104-105页 |
8.1.2 资源共享,高效集约 | 第105-106页 |
8.1.3“乐和”分享,注重交流 | 第106-107页 |
8.1.4 网络校园,云端教学 | 第107-108页 |
8.2 未来的“超高密度学校” | 第108页 |
8.2.1 高层校园 | 第108页 |
8.2.2 社区共享 | 第108页 |
8.2.3 虚拟校园 | 第108页 |
8.3 未来的“绿色校园” | 第108页 |
8.4 参考实例 | 第108-114页 |
8.4.1“3.0 教学模式” | 第109-113页 |
8.4.2“超高密度校园” | 第113-114页 |
8.4.3 低碳环保,绿色校园 | 第114页 |
8.5 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15-118页 |
9.1 深圳中小学建筑的教学模式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15页 |
9.2 深圳中小学建筑的高密度城市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15-116页 |
9.3 深圳中小学建筑的原生地形地貌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16页 |
9.4 深圳中小学建筑的湿热气候环境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16页 |
9.5 深圳的“未来学校”设计展望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