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4-19页 |
1.2.1 边坡动态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 第14-16页 |
1.2.2 岩体流变损伤模型研究 | 第16-17页 |
1.2.3 非饱和土边坡研究 | 第17页 |
1.2.4 路堑边坡防护措施的动态优化设计研究 | 第17-18页 |
1.2.5 边坡工程精细化施工控制研究 | 第18-19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第2章 红层地区路堑边坡坡体结构类型及变形破坏模式研究 | 第21-44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研究区的地质环境条件 | 第21-26页 |
2.2.1 气象、水文 | 第22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22-23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23-25页 |
2.2.4 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6页 |
2.2.6 地震 | 第26页 |
2.3 路堑边坡坡体结构类型分类 | 第26-31页 |
2.3.1 平缓层状边坡 | 第27-28页 |
2.3.2 倾斜层状边坡 | 第28-30页 |
2.3.3 堆积层边坡 | 第30-31页 |
2.4 路堑边坡变形破坏模式研究 | 第31-38页 |
2.4.1 卸荷回弹型变形破坏模式 | 第32-34页 |
2.4.2 卸荷回弹—蠕变型变形破坏模式 | 第34-38页 |
2.5 路堑边坡坡体结构类型与变形破坏模式关系 | 第38-43页 |
2.6 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节理岩体路堑边坡开挖过程动态稳定性的数值模型研究 | 第44-96页 |
3.1 概述 | 第44页 |
3.2 岩石流变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44-48页 |
3.2.1 试验设备与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3.2.2 试验结果 | 第45-46页 |
3.2.3 岩石蠕变变形破坏特征 | 第46-47页 |
3.2.4 流变本构模型及参数辨识 | 第47-48页 |
3.3 节理岩体等效黏弹塑损伤模型的研究 | 第48-60页 |
3.3.1 节理几何特征的损伤张量描述 | 第49页 |
3.3.2 含一组平行节理的损伤张量 | 第49-50页 |
3.3.3 含一组非正交节理的损伤张量 | 第50-51页 |
3.3.4 应变等效原理及其有效应力 | 第51-52页 |
3.3.5 损伤张量演化 | 第52页 |
3.3.6 FLAC3D本构模型运行原理及其二次开发方法 | 第52-54页 |
3.3.7 基于Cvisc模型的黏弹塑损伤本构方程 | 第54-55页 |
3.3.8 黏弹塑损伤模型二次开发的程序流程 | 第55-58页 |
3.3.9 黏弹塑损伤模型二次开发的程序流程 | 第58-60页 |
3.4 典型坡体结构节理岩体边坡开挖过程的黏弹塑损伤分析 | 第60-94页 |
3.4.1 平缓层状上硬下软型边坡 | 第60-66页 |
3.4.2 平缓层状软硬互层型边坡 | 第66-73页 |
3.4.3 平缓层状整体较软型边坡 | 第73-79页 |
3.4.4 平缓层状上软下硬型边坡 | 第79-86页 |
3.4.5 中倾顺向坡 | 第86-89页 |
3.4.6 缓倾顺向坡 | 第89-92页 |
3.4.7 陡倾顺向坡 | 第92-94页 |
3.5 小结 | 第94-96页 |
第4章 堆积层边坡开挖变形的数值模型研究 | 第96-114页 |
4.1 概述 | 第96页 |
4.2 堆积层非饱和土体基本理论 | 第96-99页 |
4.2.1 非饱和孔隙介质渗流特性 | 第96-97页 |
4.2.2 非饱和渗流微分方程 | 第97-98页 |
4.2.3 非饱和土的摩尔—库伦理论 | 第98-99页 |
4.3 典型坡体结构堆积层边坡开挖稳定性分析 | 第99-112页 |
4.3.1 厚层平缓堆积层边坡 | 第99-103页 |
4.3.2 薄层平缓堆积层边坡 | 第103-106页 |
4.3.3 厚层倾斜堆积层边坡 | 第106-109页 |
4.3.4 薄层倾斜堆积层边坡 | 第109-112页 |
4.4 小结 | 第112-114页 |
第5章 基于信息反馈的路堑边坡动态优化设计研究 | 第114-126页 |
5.1 概述 | 第114页 |
5.2 路堑边坡施工期主要动态信息获取途径分析 | 第114-115页 |
5.3 基于动态信息的典型路堑边坡反馈分析实例 | 第115-124页 |
5.3.1 第四、三级边坡开挖分析 | 第115-118页 |
5.3.2 第二级边坡开挖分析 | 第118-121页 |
5.3.3 第一级边坡开挖分析 | 第121-124页 |
5.4 基于信息反馈的路堑边坡动态优化设计模式 | 第124-125页 |
5.5 小结 | 第125-126页 |
第6章 典型坡体结构路堑边坡防护措施的优化组合模式与施工控制要点研究 | 第126-153页 |
6.1 概述 | 第126页 |
6.2 各类工程支护措施及其适宜性研究 | 第126-131页 |
6.2.1 支挡工程 | 第126-128页 |
6.2.2 锚固工程 | 第128-129页 |
6.2.3 排水工程 | 第129-131页 |
6.2.4 坡面防护工程 | 第131页 |
6.3 各类生态防护措施及其适宜性研究 | 第131-133页 |
6.3.1 三维网喷播植草 | 第131页 |
6.3.2 挖沟植草法 | 第131-132页 |
6.3.3 土工格栅(网)植草绿化 | 第132页 |
6.3.4 骨架及土工格室绿化 | 第132页 |
6.3.5 基材挂网喷播绿化法 | 第132页 |
6.3.6 垂直绿化法 | 第132-133页 |
6.4 典型坡体结构路堑边坡“工程支护+生态防护”的优化组合模式与施工控制要点 | 第133-147页 |
6.4.1 平缓层状边坡施工控制原则概述 | 第133-142页 |
6.4.2 倾坡外层状边坡施工控制原则概述 | 第142-144页 |
6.4.3 堆积层边坡施工控制原则概述 | 第144-147页 |
6.5 典型路堑边坡优化设计实例分析 | 第147-152页 |
6.5.1 K1段边坡防护措施优化设计 | 第148-150页 |
6.5.2 K2段边坡防护措施优化设计 | 第150页 |
6.5.3 K3段边坡防护措施优化设计 | 第150-151页 |
6.5.4 K4段边坡防护措施优化设计 | 第151-152页 |
6.6 小结 | 第152-153页 |
结论 | 第153-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