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1.1 国内外“页岩”的概念 | 第10-12页 |
1.1.2 国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 第12-13页 |
1.1.3 国内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 第13-14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 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1.5 主要认识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6页 |
2.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2.2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9-21页 |
2.2.1 奥陶系 | 第19-20页 |
2.2.2 志留系 | 第20-21页 |
2.3 实测剖面及岩心特征 | 第21-26页 |
2.3.1 雷波磨石沟剖面 | 第21-24页 |
2.3.2 威远205井 | 第24-26页 |
第3章 川西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沉积特征 | 第26-46页 |
3.1 沉积岩石组分特征 | 第26-33页 |
3.1.1 刚性组分 | 第26-31页 |
3.1.2 塑性组分 | 第31-33页 |
3.2 岩相特征 | 第33-36页 |
3.3 沉积相特征 | 第36-40页 |
3.3.1 研究区联井沉积相特征 | 第37-40页 |
3.3.2 研究区沉积相平面特征 | 第40页 |
3.4 硅质来源及氧化还原环境研究 | 第40-46页 |
3.4.1 硅质含量及来源 | 第41-44页 |
3.4.2 氧化还原环境 | 第44-46页 |
第4章 川西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参数特征 | 第46-68页 |
4.1 泥页岩有机质特征 | 第46-50页 |
4.1.1 有机质的类型 | 第46-47页 |
4.1.2 有机质的丰度 | 第47-49页 |
4.1.3 有机质的成熟度 | 第49-50页 |
4.2 泥页岩孔渗及密度特征 | 第50-51页 |
4.3 泥页岩矿物组分特征 | 第51-55页 |
4.4 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 第55-66页 |
4.4.1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4.4.2 孔隙类型 | 第56-61页 |
4.4.3 等温线 | 第61-63页 |
4.4.4 孔径分布、孔隙体积与比表面积 | 第63-66页 |
4.5 含气量特征 | 第66-67页 |
4.6 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川西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发育及吸附气量控制因素研究 | 第68-77页 |
5.1 页岩储层孔隙发育控制因素研究 | 第68-73页 |
5.1.1 有机质 | 第68-70页 |
5.1.2 矿物含量 | 第70-72页 |
5.1.3 成岩作用 | 第72-73页 |
5.2 页岩吸附气量控制因素研究 | 第73-77页 |
5.2.1 温度、压力 | 第73-74页 |
5.2.2 孔隙结构 | 第74-75页 |
5.2.3 有机质 | 第75页 |
5.2.4 黏土矿物 | 第75-77页 |
第6章 研究区与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对比及勘探潜力分析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