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依据、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依据 | 第8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8-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 第9-12页 |
1.2.2 关于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 拟解决问题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拟解决问题 | 第15-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2章 批判性思维与意识形态教育 | 第17-26页 |
2.1 批判性思维 | 第17-20页 |
2.1.1 批判的涵义界定与基本形式 | 第17-19页 |
2.1.2 批判性思维的基本特征与本质精神 | 第19-20页 |
2.2 意识形态教育 | 第20-24页 |
2.2.1 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 | 第20-22页 |
2.2.2 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 | 第22-24页 |
2.3 批判性思维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关系 | 第24-26页 |
2.3.1 批判性思维有助于理解意识形态教育 | 第24页 |
2.3.2 批判性思维有利于推进意识形态教育 | 第24页 |
2.3.3 意识形态教育促进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 第24-26页 |
第3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 | 第26-42页 |
3.1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条件 | 第26-30页 |
3.1.1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形成的理论渊源 | 第26-28页 |
3.1.2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28-29页 |
3.1.3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形成的主体因素 | 第29-30页 |
3.2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发展轨迹 | 第30-32页 |
3.2.1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萌芽期 | 第30页 |
3.2.2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期 | 第30-31页 |
3.2.3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成熟期 | 第31-32页 |
3.3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具体表现 | 第32-37页 |
3.3.1 思想批判与思想解放 | 第32-33页 |
3.3.2 实践批判与改革开放 | 第33-34页 |
3.3.3 精神批判与两个文明发展 | 第34-35页 |
3.3.4 人文批判与人的全面发展 | 第35-36页 |
3.3.5 自我批判与自我完善 | 第36-37页 |
3.4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的主要特征 | 第37-42页 |
3.4.1 反对脱离实际,主张实事求是 | 第37-38页 |
3.4.2 淡化逻辑争辩,突出实践探索 | 第38-39页 |
3.4.3 拒绝盲目崇拜,强调独立自主 | 第39-40页 |
3.4.4 摒弃思想僵化,注重建设发展 | 第40-41页 |
3.4.5 批驳脱离群众,提倡广泛参与 | 第41-42页 |
第4章 当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 第42-51页 |
4.1 当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现状 | 第42-45页 |
4.1.1 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衰弱化 | 第42-43页 |
4.1.2 意识形态教育模式滞后性 | 第43-44页 |
4.1.3 意识形态教育环境单体化 | 第44-45页 |
4.2 当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4.2.1 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带来的思想冲击 | 第45页 |
4.2.2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西方思潮渗透 | 第45-47页 |
4.2.3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战略高度缺失 | 第47-48页 |
4.3 当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48-51页 |
4.3.1 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化思想并存 | 第48页 |
4.3.2 社会转型与价值取向多样化发展 | 第48-49页 |
4.3.3 科学技术与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 | 第49-51页 |
第5章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应对当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挑战的启示 | 第51-64页 |
5.1 立足现实批判,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功能 | 第51-56页 |
5.1.1 运用批判武器,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 | 第51-52页 |
5.1.2 克服教条主义,提高教育队伍政治理论素养 | 第52-54页 |
5.1.3 重视舆论批判,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引导 | 第54-55页 |
5.1.4 坚持人文批判,营造“一体化育人”教育环境 | 第55-56页 |
5.2 运用批判性思维,改革意识形态教育模式 | 第56-60页 |
5.2.1 意识形态教育目标:文本还是人本 | 第56-57页 |
5.2.2 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守旧抑或改革 | 第57-58页 |
5.2.3 意识形态教育形式:灌输抑或批判 | 第58-59页 |
5.2.4 意识形态教育方法:他者批判还是自我批判 | 第59-60页 |
5.3 遵循批判规律,提高意识形态教育效果 | 第60-64页 |
5.3.1 运用思想批判,激发个体理论学习主动性 | 第60-61页 |
5.3.2 进行自我批判,加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感 | 第61-62页 |
5.3.3 加强实践批判,坚定社会主义意识信念观 | 第62-63页 |
5.3.4 倡导人文批判,实现个体的全面自我发展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