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技术和对策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符号说明第19-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0-25页
        1.1.1 大气污染的概念第20-23页
        1.1.2 大气污染物的危害第23-25页
    1.2 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研究第25-31页
        1.2.1 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第25-26页
        1.2.2 大气污染物及雾霾的形成机理第26-27页
        1.2.3 大气污染物的防治技术研究进展第27-31页
    1.3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现状第31-32页
        1.3.1 国家层面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第31-32页
        1.3.2 地方层面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技术措施第32页
    1.4 本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2-34页
第二章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态势研究第34-52页
    2.1 北京大气污染的历史变化第34-37页
    2.2 北京市大气污染的时空变化趋势第37-46页
        2.2.1 NO_2显著增加第38-41页
        2.2.2 SO_2得到初步控制第41-43页
        2.2.3 CO浓度保持高位第43-46页
    2.3 北京市大气污染成因分析第46-50页
        2.3.1 气象条件的影响第46-47页
        2.3.2 主要一次污染排放源分析第47-50页
    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源解析研究第52-64页
    3.1 大气PM_(2.5)的源解析研究第52-53页
    3.2 源清单物质平衡模型IMB的建立第53-55页
        3.2.1 IMB模型应用的前提条件第53-54页
        3.2.2 模型架构及研究方法第54-55页
    3.3 模型输入数据第55-56页
    3.4 受体PM_(2.5)化学组成第56-57页
    3.5 IMB模型对北京大气PM_(2.5)源解析的结果第57-63页
        3.5.1 二次无机细粒子源解析第57-58页
        3.5.2 一次无机细粒子源解析第58-59页
        3.5.3 元素碳(EC)细粒子源解析第59-60页
        3.5.4 一次有机(OM)细粒子源解析第60-61页
        3.5.5 二次有机(OM)细粒子源解析第61页
        3.5.6 IMB源解析结果汇总第61-62页
        3.5.7 IMB模型源解析结果的比较与验证第62-63页
    3.6 IMB模型PM_(2.5)源解析结论第63页
    小结第63-64页
第四章 固定污染源颗粒物新型防治技术的研究第64-84页
    4.1 PTFE膜过滤颗粒污染物技术研究第64-74页
        4.1.1 实验原料与主要仪器第65-66页
        4.1.2 实验装置与流程第66-67页
        4.1.3 粉尘坍塌角的测量第67-68页
        4.1.4 PTFE覆膜滤料空白阻力第68-69页
        4.1.5 粉尘浓度对过滤压降损失的影响第69-70页
        4.1.6 表面过滤流速对过滤压降损失的影响第70-71页
        4.1.7 环境湿度对过滤压降损失的影响第71-73页
        4.1.8 环境湿度对滤饼结构的影响第73-74页
    4.2 环境湿度对颗粒过滤性能的影响模拟研究第74-83页
        4.2.1 除尘滤饼颗粒堆积过程的物理模型建立第74-76页
        4.2.2 除尘滤饼颗粒堆积过程的数学模型建立第76-77页
        4.2.3 除尘滤饼颗粒堆积过程模拟程序的实现第77-78页
        4.2.4 颗粒间作用力对颗粒堆积行为的影响第78-83页
    小结第83-84页
第五章 北京市颗粒物减排的碳排放权交易数学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第84-104页
    5.1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背景第84-85页
        5.1.1 碳排放权交易国际经验第84-85页
        5.1.2 北京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建设的意义第85页
    5.2 北京碳排放权交易模型的构建第85-96页
        5.2.1 北京市碳排放权交易制度设计框架第85-86页
        5.2.2 CGE-BJ(北京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介绍第86-89页
        5.2.3 CGE-BJ模型的模块构成第89-95页
        5.2.4 GCE-BJ模型的实际应用第95-96页
    5.3 基于GCE-BJ模型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与配额管理第96-99页
        5.3.1 总量控制和配额总量第96-98页
        5.3.2 初始排放权分配原则第98-99页
    5.4 效果分析第99-102页
        5.4.1 对碳排放强度与能耗强度下降的贡献分析第99-100页
        5.4.2 对于改进大气质量效果分析第100-102页
    小结第102-104页
第六章 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的政策对策研究第104-142页
    6.1 北京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第104-105页
        6.1.1 燃煤脱硫、脱硝、除尘不到位第104页
        6.1.2 燃油提炼工艺落后第104-105页
        6.1.3 环保监管及联防联控不到位第105页
        6.1.4 信息公开、科学研究滞后第105页
    6.2 各种技术措施的大气颗粒物减排量估算第105-121页
        6.2.1 机动车减排技术及颗粒物减排量核查分析第105-109页
        6.2.2 燃煤脱硫脱硝技术的应用及污染物减排量核查分析第109-110页
        6.2.3 供热方式的能耗计算及减排量第110-115页
        6.2.4 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污染物减排量核查分析第115-116页
        6.2.5 建筑节能技术及污染物减排量核查分析第116-117页
        6.2.6 交通领域节能技术及减排量核查分析第117-118页
        6.2.7 技术进步导致的能耗降低对污染物减排的贡献第118-121页
    6.3 国外大气颗粒物污染控制对策研究第121-127页
        6.3.1 美国大气污染防控对策第122页
        6.3.2 德国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第122-123页
        6.3.3 法国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第123-124页
        6.3.4 欧盟其他国家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第124页
        6.3.5 英国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第124-125页
        6.3.6 日本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第125页
        6.3.7 国外大气污染防控对策总结第125-127页
    6.4 节能与污染物减排研究第127-137页
        6.4.1 能源需求分析第127页
        6.4.2 能源消耗品种分析第127-128页
        6.4.3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析第128页
        6.4.4 北京市主要节能降耗措施的环境效益分析第128-135页
        6.4.5 节能量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分析第135-137页
    6.5 北京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研究第137-141页
        6.5.1 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战略对策第137-139页
        6.5.2 北京市污染防治的政策对策第139-141页
    小结第141-142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42-144页
    7.1 结论第142-143页
    7.2 创新点第143页
    7.3 研究展望第143-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54页
致谢第154-156页
研究成果及学术奖励第156-158页
作者和导师简介第158-159页
附件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宽带数字解调系统中同步技术的研究及实现
下一篇:基于导频的短波OFDM系统的信道估计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