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1.1 废水脱氮技术研究 | 第17-18页 |
1.2 废水脱氮原理 | 第18-19页 |
1.3 低碳氮比废水处理应用 | 第19-25页 |
1.3.1 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 | 第19-21页 |
1.3.2 同步硝化反硝化工艺 | 第21-22页 |
1.3.3 厌氧氨氧化工艺 | 第22-23页 |
1.3.4 水解反硝化+A/O工艺 | 第23-25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5-27页 |
1.4.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25页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3 创新点 | 第26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27-33页 |
2.1 试验装置 | 第27-28页 |
2.2 试验规模及进水水质 | 第28页 |
2.3 运行参数 | 第28-29页 |
2.4 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2.5 微生物相分析方法 | 第30-33页 |
2.5.1 高倍显微镜镜检方法 | 第30页 |
2.5.2 Msieq环境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30-33页 |
第三章 水解反硝化+A/O工艺运行研究 | 第33-49页 |
3.1 水解反硝化+A/O工艺的启动 | 第33-37页 |
3.2 水解反硝化+A/O工艺的运行效果 | 第37-45页 |
3.2.1 系统及水解池对COD的去除效果 | 第37-40页 |
3.2.2 系统及水解池对NH_4~+-N的去除效果 | 第40-41页 |
3.2.3 系统及水解池对TN的去除效果 | 第41-43页 |
3.2.4 系统及水解池对TP的去除效果 | 第43-45页 |
3.3 水解池的反硝化效果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水解反硝化+A/O工艺对冬季运行的处理效能研究 | 第49-59页 |
4.1 冬季运行期系统水温的变化 | 第49-50页 |
4.2 系统在冬季运行的去除效能分析 | 第50-53页 |
4.2.1 系统对COD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50页 |
4.2.2 系统对NH_4~+-N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50-51页 |
4.2.3 系统对TN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51-52页 |
4.2.4 系统对TP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52-53页 |
4.3 水解池对冬季废水的去除效能分析 | 第53-57页 |
4.3.1 水解池对COD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53-54页 |
4.3.2 水解池对NH_4~+-N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54-55页 |
4.3.3 水解池对TN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55-56页 |
4.3.4 水解池对TP的去除效果分析 | 第56-57页 |
4.3.5 水解池的反硝化效果分析 | 第5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水解反硝化工艺脱氮性能研究 | 第59-67页 |
5.1 反硝化速率及碳源利用率的测定 | 第59-66页 |
5.1.1 试验装置与方法 | 第59-60页 |
5.1.2 水解池与缺氧池污泥反硝化速率的测定及分析 | 第60-64页 |
5.1.3 水解池与缺氧池污泥反硝化碳源利用对比 | 第64-66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水解反硝化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67-85页 |
6.1 水解反硝化颗粒污泥的取样依据 | 第67-68页 |
6.2 样品DNA提取 | 第68-69页 |
6.3 Miseq测序基础分析结果 | 第69-71页 |
6.4 Miseq测序高级分析结果 | 第71-83页 |
6.4.1 样品所含OTU及序列数目分析 | 第72-73页 |
6.4.2 水解反硝化污泥主坐标分析 | 第73-75页 |
6.4.3 水解反硝化污泥样品多样性分析 | 第75-76页 |
6.4.4 污泥样本聚类树与柱状组合分析 | 第76-78页 |
6.4.5 污泥样本群落结构组分分析 | 第78-81页 |
6.4.6 污泥样本间丰度相似性聚类分析 | 第81-8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7.1 结论 | 第85页 |
7.2 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5-97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7-98页 |
附件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