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51页 |
1.1 氨基酸 | 第21-30页 |
1.1.1 氨基酸简介 | 第22-24页 |
1.1.2 氨基酸的主要性质 | 第24-27页 |
1.1.3 氨基酸类手性分子旋光异构反应的研究意义 | 第27-30页 |
1.2 LDHs材料 | 第30-35页 |
1.2.1 LDHs的组成和结构 | 第30-31页 |
1.2.2 LDHs的性质及其应用 | 第31-32页 |
1.2.3 LDHs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1.2.4 氨基酸及小肽类分子插层LDHs的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1.3 不对称羟醛缩合(Aldol)反应 | 第35-47页 |
1.3.1 脯氨酸及其衍生物催化不对称羟醛缩合反应 | 第36-42页 |
1.3.2 多肽催化不对称羟醛缩合反应 | 第42-47页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工作 | 第47-51页 |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47-48页 |
1.4.2 本文的研究工作 | 第48-51页 |
第二章 理论计算方法 | 第51-65页 |
2.1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 第52-55页 |
2.1.1 Born-Oppenheimer近似和Hartree-Fock方程 | 第52-53页 |
2.1.2 密度泛函理论 | 第53-54页 |
2.1.3 交换相关泛函的近似 | 第54页 |
2.1.4 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方法及优势 | 第54-55页 |
2.2 几种常用的泛函介绍 | 第55-59页 |
2.2.1 局域密度近似泛函 | 第55-56页 |
2.2.2 广义梯度近似泛函 | 第56-57页 |
2.2.3 杂化密度泛函 | 第57-59页 |
2.3 插层材料优化方法 | 第59-61页 |
2.4 基组 | 第61-62页 |
2.5 溶剂化效应 | 第62-65页 |
第三章 L-天冬氨酸及其水滑石插层材料的结构计算和性能测试 | 第65-91页 |
3.1 L-天冬氨酸插层水滑石材料模型的构建 | 第65-69页 |
3.1.1 水滑石层板模型的构建及优化 | 第65-66页 |
3.1.2 L-天冬氨酸插层水滑石材料结构模型的构建及优化 | 第66-69页 |
3.2 L-天冬氨酸旋光异构机理的研究 | 第69-76页 |
3.2.1 S_0、T_1、S_1态天冬氨酸的平衡态结构 | 第69-70页 |
3.2.2 L-天冬氨酸旋光异构反应的途径 | 第70-74页 |
3.2.3 L-ASP的旋光异构反应位能面 | 第74-75页 |
3.2.4 L-ASP的旋光异构反应机理 | 第75-76页 |
3.3 溶剂化效应对L-ASP的旋光异构反应的影响 | 第76-77页 |
3.4 水滑石层板对L-天冬氨酸的旋光异构机理的影响 | 第77-81页 |
3.4.1 水滑石层板结构.性质的研究 | 第77-79页 |
3.4.2 L-天冬氨酸插层水滑石的结构与性质研究 | 第79-81页 |
3.5 L-天冬氨酸插层水滑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81-89页 |
3.5.1 制备和表征方法 | 第82-84页 |
3.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4-8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第四章 L-脯氨酸及其水滑石插层材料的结构计算和性能测试 | 第91-113页 |
4.1 L-脯氨酸插层水滑石材料模型的构建 | 第91-95页 |
4.1.1 水滑石层板模型的构建及优化 | 第91-92页 |
4.1.2 L-脯氨酸插层水滑石材料结构模型的构建及优化 | 第92-95页 |
4.2 L-脯氨酸旋光异构机理的研究 | 第95-102页 |
4.2.1 S_0、T_1态脯氨酸的平衡态结构 | 第95-96页 |
4.2.2 L-脯氨酸旋光异构反应的途径 | 第96-100页 |
4.2.3 L-PRO的旋光异构反应位能面 | 第100-101页 |
4.2.4 L-PRO的旋光异构反应机理 | 第101-102页 |
4.3 溶剂化效应对L-PRO的旋光异构反应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4.4 水滑石层板对L-脯氨酸的旋光异构机理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4.5 L-脯氨酸插层水滑石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 第104-111页 |
4.5.1 制备和表征方法 | 第105-106页 |
4.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11-113页 |
第五章 L-天冬氨酸催化不对称Aldol反应的理论研究 | 第113-131页 |
5.1 催化剂和反应物的结构 | 第114-115页 |
5.2 反应机理 | 第115-126页 |
5.2.1 醇类中间体的形成过程 | 第115-116页 |
5.2.2 烯胺经不同反应路径的形成过程 | 第116-120页 |
5.2.3 产物的立体选择性 | 第120-123页 |
5.2.4 立体选择步的能量分析 | 第123-126页 |
5.3 溶剂化效应 | 第126-128页 |
5.4 芳香醛的取代基效应 | 第128-12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六章 二肽催化不对称Aldol反应的理论研究 | 第131-151页 |
6.1 催化剂结构 | 第132页 |
6.2 反应机理 | 第132-140页 |
6.2.1 醇类中间体的形成过程 | 第133-134页 |
6.2.2 烯胺经不同反应路径的形成过程 | 第134-138页 |
6.2.3 产物的立体选择性 | 第138-140页 |
6.2.4 产物的结构 | 第140页 |
6.3 反应途径上的能量变化 | 第140-143页 |
6.4 溶剂化效应 | 第143-145页 |
6.5 芳香醛的取代基效应 | 第145-15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1页 |
结论 | 第161-163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63-165页 |
致谢 | 第165-167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7-169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69-170页 |
附件 | 第170-171页 |